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贤高志鹄施赈得报

(2018-04-09 17:18:20)
标签:

文化

分类: 天津人文

            http://s8/mw690/001IUOrJzy7jyEqxXJt87&690


乡贤高志鹄施赈得报

                                  侯福志

原载201849日《今晚报》副刊“天津人物”专栏

 

笔者在受托撰写高凌雯小传时发现,高凌雯之所以成为沽上著名学者、书法家和诗人,除自身天赋外,更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这从其父高志鹄施赈得报的事迹中可以得到佐证。 

  据高凌雯《先父事略》《先母事略》两文,高凌雯父亲名志鹄,字立臣。丁单家又不裕,故弃书业贾。他先是为人司账,以勤、慎见称。后离职开设商行,做起了商人。同治年间,天津一带发生饥荒,本地粮贩知道志鹄粮船过往,便在半途等候。待粮船驶至,小贩们群起迎候,极道缺粮之苦,求留济荒。此时,市面粮价猛涨,若高价出售所获必丰,然志鹄却降价卖给粮贩,他对粮贩们说:吾姑以此抵赈也。冬天来临,市内有很多的灾民行乞,志鹄便开设粥厂救济,每天定时定点施赈。为满足灾民需要,避免争抢混乱,他亲自负责维持秩序。俗语说,善有善报。志鹄的善举得到了回报。庚子年间,高凌雯全家避乱沧州(志鹄已离世),故交尹公犹在,恐我匮乏,赐以钱米。某日,有个乡人背着口袋到高凌雯家叩门,他对高凌雯说:从前我受到过尊翁的厚惠,无以为报。得知您全家到此避难,特送来新收获的黄豆一袋,聊以慰济。

志鹄妻张氏,同县处士荣泰公之女,16岁嫁到高家,协助婆母治家。由于志鹄在外经商,每日进项有限,所以

她重节俭,省衣食。婆母脾气不好,经常因琐事对张氏大加斥责。责之甚,或背人坠泪,从未出一言相辩。婆母得了重病,张氏带病日夜服侍,喂饭喂药,端屎端尿,毫无怨言。除孝敬长辈外,张氏同样善待亲朋故旧,其贫苦者来吾家,必为具食,临去赠钱物,无丝毫厌恶意

  志鹄年五十以疾没于家,时在光绪辛巳(1881)九月。妻张氏没于宣统二年(1910)十一月,年八十有一。

  志鹄夫妇心地仁厚、乐善好施的品性,成就了高家,使高家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正如高凌雯所言:人谓吾家之兴,得助于吾母;而吾母之兴家,不以才而实以德。”  

  志鹄有四子,其中以高凌雯学养最为深厚,一时在天津传为美谈。高凌雯诞生于清咸丰辛酉年(1861)十二月初十日,自少年时便受到父母的重要影响。譬如在举止修养上,他常常受到训诫,凡冠不整,衣不洁,启扉弗阖,啜羹有声,遇尊长不为礼,皆有责,酒食游戏必戒。再比如,志鹄书法造诣颇深,这一点也遗传给了高凌雯。据高凌雯回忆,他自小随父习字,因姿势不正确,经常受到父亲训斥,但他生性倔强,坚持不改,以至于到了十六七岁时,父亲犹蹙眉吁叹,以为不足教也。所喜的是,高凌雯少年大器晚成,在父亲的严格督导下,吾两兄皆能执笔,承父善书

  高凌雯读书刻苦自励,很快脱颖而出。据高凌雯《席上赋呈幼樵》一诗作者自注,光绪二年(1876),幼樵与余年俱十五,同应学政试。光绪十九年(1893),高凌雯参加了乡试,并一举得中,从此遂有文名。1902年,41岁的高凌雯被委任为国子监候补博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