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副刊投稿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人文 |
|
|||
1986年秋天,我被调到市地矿局团委工作。单位图书馆有很多原版外文杂志,一有时间我就去那里翻阅。有一次,我读到一篇有关各民族发音速度比对的文字,我试着翻译下来,誊抄在稿纸上。 当时《今晚报》副刊经常刊载一些翻译文章,受到启发,就试着把我翻译的短文邮寄过去,我知道自己水平有限,对是否发表并不抱希望。过了一个月左右,有一天,单位同事跑到我的办公室特意告诉我,说在副刊上看到了我的名字,询问那篇文章是不是我写的。我开始不太相信,但又觉得他说的是真事,就问他那篇文章的题目是什么,他说题目是《讲话速度》。我听后很激动,告诉他这篇文章确是我翻译的,同事为我感到高兴,竖起大拇指连连说:你真行!你真行! 我那篇文章发表在10月26日,因为那天单位有事,没有来得及买报,所以错过了那一天的《今晚报》,幸亏有同事提醒。过了大概两个多月,我收到有生以来第一笔3元钱的稿费。 第一次试水成功,一下子增添了我的勇气。1988年8月,《今晚报》副刊在“日知录”栏目发表了我撰写的《漫话天津洼淀》一文,不久我收到了这篇文章30元的稿费。自此,在“日知录”发表文章就成为我追求的目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很多文章陆续在这个栏目发表。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研究的领域逐步拓展,由地质学、地质人文延伸到天津报刊史、通俗文学史,见报率大幅度提升。有趣的是,因为我写的内容多是民国时期的天津掌故,以至于很多人猜测我是一位“老先生”。有些读者慕名打电话给我的时候,开口便称“侯老”,其实那个时候我不过三四十岁。记得2005年9月,和平区政协组织召开《天津老街道》组稿会,我应邀赴会。这是我第一次与众位师友见面,朋友当天在日记里这样描述过我:“侯今年四十出头,是《今晚报》老作者,读其文章,以为是个退休的老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