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戴愚庵笔下的天合坤书馆

(2018-01-02 09:06:29)
标签:

文化

分类: 天津人文

    

http://s12/mw690/001IUOrJzy7h3oijfQfab&690

戴愚庵笔下的天合坤书馆

                                原载2018年1月1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 侯福志

 

天合坤书馆前身是天合茶园,位于天津最早的街区之一的侯家后,创始于清朝康熙年间。20世纪20年代,随着南市和租界区的相对繁荣,侯家后一带开始衰落,永顺兴、云霞等娱乐场所陆续倒闭,天合便成为侯家后一带仅有的一家坤书馆了。

本来,论资格来言,位于南市的中华、同庆两座坤书馆,都是天合的后生,中华、同庆,因为天时地利的原因,生意十分兴旺。自从中华、同庆发达以后,侯家后的“地运”就完全被“攘夺”过来,加上租界上新修了马路,平坦如镜,遇上下雨,雨过去,走潮地儿,亚似净水泼街那么可人。相反,侯家后则不然了,下小雨儿便泥泞不堪,下大雨更如入泽国,动不动就半人深的水。可惜了那么好的歌舞区域,只因地利不佳,所以日减繁华。

上世纪40年代,戴愚庵出版了一部名为《花市春柔记》的小说。小说以天津侯家后一带为地域背景,以大家公子余子青与鼓姬张小春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对鼓姬、公子哥以及车夫、茶役等不同阶层人物的刻画,生动记录了上世纪20年代畸形繁华的市井生活画面,尤其是有关天合坤书馆的记述,为我们了解天津卫这家最早的娱乐场所提供了难得史料。

天合内部设施很简陋,小说也写得很清楚:“它是一所四四方方的廊座,两边共容一百人,都是长凳子,并没桌子。右廊子的北头儿上,有楼梯一架,由此上楼,楼只北边儿一面,这一面楼上,共有五个包厢。”从“两廊及楼前边的电灯亦开放”这句话分析,那时已用上了电。但坤书馆为了省电,没演出时,“只门口儿上点着一盏小灯,门里黑洞洞甚么亦看不见。”有趣的是,天合坤书馆的窗户竟然是纸糊的,当余子青穿软罗夹袄去看戏的时候,仍然觉得阵阵生凉,“原来天合楼上都是纸糊的窗户,窗纸被雨淋湿,被风刮破,凉风由破孔吹入。”

天合平常演出的时间是固定的,早场3点开始,4点一刻散场;晚场9点半开始,11点半散场。节目有有评书、杂耍、鼓曲、十不闲等,这在小说里也有记述。“子青听不出所说是那部书,只听到‘烧耗子养的’这句连三并四的说着,很以为奇的不知‘烧耗子养的’是那朝人物,茶役来沏茶,子青问说的是哪部书,茶役说《济公传》,子青说,‘烧耗子养的’是谁?茶役笑道,那是济公的口头语儿,子青方才领开茅塞的点了点头。评书下场,一个人打着十不闲的乐器,两个人敲着旋子,开始拉架子了。”

过去,茶园也好,坤书馆也好,唱手首次上台演出都要张贴海报、邀请头面人物前来捧场。张小春因为要在天合打头炮,亦不例外。关于这个习俗,小说写道:“张小春引萧大炮(天合掌柜)到柜房里坐下道,吾在坤书馆里汤头水上台,没有活儿多么寒碜,这样吧,你今日印报子,明晚上一准登台,有一拨活,给吾留个包箱吧。大炮听说有一拨活,心中暗喜,把右手的大指一伸道,罢了,你算给吾死去的张盟兄露了脸啦,好好,吾走啦,别忘了,敬客人烟卷一筒,鲜果子四盘,这是规矩,这钱是唱手花呀,说声再见,匆匆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