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若写小说也有疏忽

标签:
文化 |
分类: 刘云若专区 |
刘云若写小说也有疏忽
“刘云若每天给各报馆写小说,抽过烟后,便随便找几张纸写起来,哪家报馆催得紧就先给哪家写,但每部作品的人物、线索和得其所、从不混乱,由此可见刘云若的功力。”这是坊间流传的一种说法。但笔者在阅读《红杏出墙记》这部小说时,却发现了刘云若许多疏忽之笔。
1931年7月,《红杏出墙记》开始在《天津商报图画周刊》(《天津商报画刊》的前身)连载,到1936年6月初结束,前后长达5年。连载过程中,陆续由《天津商报》分卷陆续出版单行本,一共出版3厚册,长达80万言。1940年6月,上海励力出版社出版了全套6册单行本。可能是连续时间过长,以至于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混乱、错误。笔者试梳理如下:
其一,式欧一开始出场时,在刘云若笔下姓“房”。可是,当式欧离家出走到天津开设回春医院时,却改成了“张”式欧。我本以为张式欧是房式欧的化名,但在余家,当式欧见到芷华时,芷华向丽莲介绍式欧时,仍称之为张先生。显然因为长时间连载,加之人物众多,刘云若忘了人家的名姓。
其五,淑敏本是天津某师范学校毕业的,但在第九回里又变成了北京某师范学校的了。可能是小说主角在京津两地场频繁转换活动场地,致使作者疏忽了自己最初的设计。
其六,式欧原本淑敏的弟弟,但在第十回祁玲的嘴里则成了哥哥:“她家中只有一个哥哥,人是很好的,还一位余小姐,过几月就是她的嫂子了。”以后作者在写到俩人之间的关系时,依然把淑敏写成了式欧的妹妹了。
80万字的一部小说,出现上述一些小瑕疵,显然不足不怪。给刘云若这位小说大家挑毛病,丝毫也不会影响我对他的偏爱,更不会影响广大读者对他小说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