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一家五口皆近视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人文 |
http://s16/mw690/001IUOrJzy7gcPA22iH5f&690原载2017年11月30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侯福志
闲翻旧书,在1946、1947年出版的《一四七画报》上,看到了不少有关小说家白羽先生及家人的旧闻,读来非常有趣,可作为研究白羽生平之参考。
在白羽的《自白》一文里,详细披露了白羽生平。白羽本名姓宫,名竹心,祖籍山东省东阿县,生于“民元前十三年九月九日,即已亥(1899)八月初五”。白羽出生地位于“马厂誓师”之马厂。其父宫文彩,字协臣,担任拱卫军中校营长;母李氏。白羽少时,就读于北京第二十八小学、京兆中学。读中学时,其父欲令其入军官学校,从军;其母则希望其入法政学校,考文官、做县长。而白羽的志向,是想进入北师大史地学系,又“希望学到梁任公、林琴南,从事译著”。
1919年,父亲去世。一家人失去了生活来源,命运从此改变。“白羽本书痴,不能善守遗产,被骗被抢,沦入穷途,废学谋生。”先以投稿为生,后入报界。这期间,曾经当过邮员、税吏、教师、书吏、军佐,甚至小贩。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后,他由北平迁往天津,仍服务于报界,编过《天津商报》《中华画报》等,亦当过外勤记者,创办过通讯社。
白羽自我介绍说,他在混入官场时,以“宫槑”二字签名领薪;编报、撰稿时,则常用“杏呆”、“白羽”二笔名。“杏呆”乃古“梅”(槑)字的拆白格;白羽则为懦夫之义。此外,还有别的笔名,不下十多个。有意思的是,笔者在与白羽哲嗣宫以仁见面时,亦讨论过白羽笔名的含义,并按照宫以仁先生提供的线索,在《东方时报》里找到了不少署名“杏呆”“耍骨头斋主”(亦为白羽笔名)的文章。
倪斯霆先生在有关白羽的传记里,多次提到过,白羽写小说,并非出自白羽本意,“写技击小说,尤为私心所愧。”《一四七画报》为此说提供了佐证:“惟‘七七事变’,身沦陷地,无法南渡,不得已而卖文办学,苟全蚁命罢了。”1937年春,白羽因得了肺病,故移居霸县执教,遭遇飞机轰炸后,又仓皇逃回天津。先办正华补习学校,嗣后创作小说。《十二金钱镖》《联镖记》不久面世,他认为,“鬻小说以糊口,办小学以宅心”。其好友郭璞(字云岫),曾在白羽所办正华小学执教四年半。白羽传记《话柄》跋尾之叶冷,即郭云岫之笔名。
《一四七画报》还披露了白羽一家人的轶闻。1947年,白羽是48岁,白夫人50岁。长子以智25岁,次子以仁17岁,幼女以美12岁。因为孩子都非常懂事,所以白羽“极溺爱其子女。”宫以智就读师范学院,亦喜文学,曾撰写一部武侠小说,但秘不示人。宫以仁亦聪明过人,正在上高中。“白羽父子皆嗜读小说,每得新书,不敢放手,放手转眼无踪,故父子四人常以抢书为乐。”不仅如此,白夫人亦嗜读小说,有一次因为读小说,竟然把肉炖糊了。可能是因为一家都爱看书,所以“白羽夫妻、子女五人,皆为近视,其幼女尤甚。”
白羽极好客,“每到星期六、星期日,其斗室即充满客人,互相谈心,述一星期所闻见之奇闻异事以为乐。若无客来,则一家人居于一室谈天,夜半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