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各庄的故事之十五(风俗):送嫁妆

(2017-11-28 12:04:45)
标签:

文化

分类: 桑梓纪闻

 http://s5/mw690/001IUOrJzy7g9DHIR2A24&690


原载2017年11月28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女子结婚,要在喜期正日子的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方家里。男方办喜事,一般要两天才结束。第一天上午的主要活动,就是迎接新娘家送来的嫁妆。

  送嫁妆的人要成双数,而且要以娘家的小舅子为主。在农村,人们可能有一种心理,过去女子到婆家容易受气,娘家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受气,就想通过送嫁妆的办法,告诉男方我们娘家有人,婆家要善待我们的闺女。所以,娘家人特别重视送嫁妆的环节,必定要派聪明伶俐的人带头,给对方一种压倒性的气势。我们老侯家是李各庄的大户,大伯家13女,二伯家42女,我们家则是44女。所以,在农村,这样的人家干什么都有人气,一般人是不敢惹的。当然,侯家也是礼仪之家,从来没有欺负过老实人。

  记得大姐出阁,我当时也就十二三岁的样子。我和三哥,还有大伯家的福长、二伯家的福银,一共4个人负责送嫁妆。哥哥们都能说会道,代表了侯家待人接物的水平,所以,这一过程肯定十全十美。但嫁妆却很简单,只有两个长方形的箱子,箱子里还有成双的被褥和脸盆、痰盂、门帘等日用之物。那个时代,嫁妆几乎是标准化的,箱子都是一种样式,上开门,一个狮子头样的铜锁。送嫁妆是挣钱的好事,但也实在不易。头一个,农村喜欢腊月办喜事儿,腊月是一年最冷的季节。再一个,路不好走。那时除了十几里地之外的国防路(原104国道)是沥青路外,所有的村庄都是土路。只要一出门,就是黄土路,坑坑坡坡很难走。我们四个人轮流拉着小木车,从李各庄出村口到副业厂,再沿着电车道(村西头公路被称电车道,但其实是土路)往北走,过了鱼市庄就是黄花店,再走八九里地到四一四(现在的豆张庄),然后过了豆张庄火车道不远就到了大南宫。这一路足有二十三四里地,我们走了三个多小时,脚都快磨出了泡,才在十一点前赶到。

  虽然这一路很辛苦,但想着会挣到红包,也就干劲倍增。我们收获蛮大的,每个人得到一个红包,此前我曾收到过老姑奶奶的压岁钱,虽然只有3毛钱,但对于我已经是天文数字了!那时候,口袋里有5分钱硬币就烧高香。收到红包后,打开一看竟然是4块钱。按照当时的生活水平,这4块钱可真是不少。当时1斤鸡子儿(农村土语,指鸡蛋)3毛钱,一个烧饼3分钱,11百响的小鞭炮(我们村里称洋鞭)才2毛钱。我记得夏天为了买1双凉鞋,我和二牤小哥俩,打了一个暑假的草才卖了不到4块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生产力获得了解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送嫁妆也由人力改为马车。再后来改为三轮汽车,再后来干脆改成了汽车。现在所送的嫁妆除了冰箱彩电和“四铺四盖”之外,汽车也成了嫁妆的首选,送嫁妆改成了送汽车。(201711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