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福志倾心“沽上风土”

标签:
文化 |
分类: 好友好文 |
侯福志倾心“沽上风土”
据福志兄的“夫子自述”,30年来,他共撰写各类文章千余篇,其中除有部分被收入以上诸书外,其余篇什基本上都被囊括到了这套新近由华龄出版社出版的“沽上风土”丛书中。按照内容分类,他将丛书中的三卷本分别命名为《沽水旧闻录》《津沽乡情录》《津沽谈往录》。现就我阅后观感,略述己见如下:
《沽水旧闻录》——曩者沽上“旧人”戴愚庵老曾有《沽水旧闻》梓行,书中所载津门掌故凡145篇,多为清末“光、宣间事”。从书名可知,戴老所记均为当年亲闻亲见,颇有史料价值,故刊后“沽上耆宿,颇乐道之”。而福志兄借用此书名,后面加一“录”字,可见其文其书既有追随先贤之旨,又有对先贤珠玑钩沉记录之意。此宗旨与用意,从他所辑录的149篇文章中可以得到证实。如《文人笔下的西沽桃花》《高凌雯笔下的海光寺》《六十多年前的天津鬼市》《黎元洪津门大出殡》《中原游艺场开幕风波》《严范孙题匾“真素楼”》等,便是具体体现。其中,或有对先贤文章的转述,有对所淘故纸的摘录,更有对贤文和故纸的感悟。其掌故性、知识性和史料性,自是不言而喻。
《津沽乡情录》——1964年,福志兄出生于武清区石各庄镇李各庄村,其少年时期便是在故土乡村度过的。虽然在18岁那年因考入长春地质学校便离开了家乡,但他对家乡亲人和孩提时期的乡村生活,却有着深深的眷恋。对此,诚如他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已步入天命之年的我,每次回老家,都带着孩子般的幻想;而每一次从老家归来,又总是孩子般的失落。”“儿时的记忆,既是清晰的,也是温馨的。在离开家乡的很长时间里,我一直在努力回忆着家乡的点点滴滴:生产队、学校,还有西头的电车道,于是,一幅40年前老家农村的世俗画面,渐渐立体地且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本书里的《和爷爷学武术》《母亲》《大哥印象》《村里的老井》《素烩》《土玩具》《登玉皇阁》等篇什。读后,在为福志兄所描写的乡村生活所感染的同时,也感悟到了他那浓浓的乡梓之情。
《津沽谈往录》——福志兄之所以被友朋们戏称为“民国旧文人”,盖因他所写文章,多与津沽的旧文人旧艺人有关,这也是他近年来的主攻方向。在此卷中,他对生于津沽或与津沽有关的文学、演艺、报刊等各界名人的生平轶事,于多方钩稽基础上均做了翔实考证,其中有些成果已引起相关行业的关注。如《平江不肖生与天津》一文,当年于报上刊发后,便迅即在民国通俗小说研究领域产生反响,并由此引发后续文章不断。此外,收入此卷中的《从武清走出的白派传人》《王度芳智救新凤霞》《谢添与南市》《包天笑与天津》《章士钊与天津〈国闻周报〉》等文章,亦均颇获圈内佳评,其价值正如他本人在自序中所言,这些内容“多是笔者从众多老旧书刊中挖掘出来的,由于这些旧书刊本身存世稀少,因此,其资料价值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