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与天津近代史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人文 |
杨柳青年画与天津近代史
在谈到杨柳青年画时,人们大多着眼于年画历史及艺术技巧的研究,在题材上,也往往局限于反映民风民俗、神话传说、文学故事、娃娃仕女等内容,而年画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反映天津近代史几次重大事件的年画应当同样引起大家的关注。
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军曾在杨柳青一带活动3个多月,其后不久在当地便出现了与太平军有关内容的年画。据王树村《杨柳青年画概要》一文考证,有一幅名为《英雄会》的年画,画面上有一只鹦鹉栖于杨柳枝头,树下蹲坐一只黑熊,借其谐音巧成一幅《英雄会》。据说,太平军首领之一的李开芳曾在杨柳青一带指挥作战,并且开过一次英雄会,画面上首“英雄会”三个楷字,就出自李开芳之手。
1870年,因多起儿童失踪绑架事件,引发了著名的“天津教案”。当时,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开枪打伤了知县刘杰的远房侄子刘七,民众义愤之下杀死了丰大业及数十名修女、神父和信徒,并焚毁了望海楼的天主堂。“天津教案”发生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很快成为年画题材,有一幅《火烧望海楼》的年画,直接描绘了群众打死丰大业、火烧望海楼的场面。当时,法国侵略者曾再三提出所谓“抗议”,要求清朝政府禁止这种年画的刊行,天津地方官吏一方面不敢开罪洋人,另一方面又害怕群众反抗,只得要求年画庄采取“卖画之铺柜房隐卖”的方式。由此,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年画得以在民间流行。
1884年,云南,广西等地爱国军民,开展了反抗法军侵略的斗争。由于爱国军民团结一致,斗争如火如荼,并且很快取得了胜利。而就在此时,李鸿章却在天津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天津条约》,从而出现了“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据张道梁先生《天津年画百年》一书介绍,有一张名为《刘提督光复水战得胜图》,就是反映刘永福作为提督率领清军反抗法国侵略的年画。该年画为墨线印制,布局严谨,场面宏大。
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义和团和清军将士奋勇抗击,重创了侵略者。这一历史事件在杨柳青年画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天津城埋伏地雷董军门大胜西兵图》《天津北仓义和团民大破洋兵》《杨村大战》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些题材的年画,主题鲜明,绘图逼真,感染力强,在社会产生了巨大反响。
总之,反映天津近代史内容的杨柳青年画充满了时代性和革命性,这些年画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心、发扬国威的作用,而且也为后人研究天津近代史也保留了不可多得的形象化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