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上丛话”之“乡村老物件(十一)”:木梆子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沽上丛话”之“乡村老物件(十一)”
木梆子
原载2017年4月18日《天津日报》副刊“满庭芳”
编辑:罗文华
作者:侯福志
我的大哥侯福山曾写过一篇有关豆腐的文章,这使我一下子想起了卖豆腐的木梆子。在我很小的时候,特别是每到春天,豆腐就成了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伴着有节奏的梆子声,一小车的豆腐很快就销售一空。那个时候,农民钱少,吃豆腐可以用黄豆交换,而黄豆相对还是富余的,所以,在贫穷且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豆腐就成了农民的当家菜了。
豆腐有好多种吃法,其中烩豆腐是最好吃的。农村红白喜事都有烩豆腐这道菜,厨子的做法是用酱豆腐、葱花炝锅,然后放入五香面和盐煮,出锅前用淀粉勾芡。烩豆腐拌米饭是最美的吃法,在农村红、白事上,忙活人及家人所吃的早饭,就是米饭烩豆腐,那个味道除了武清素烩之外,是最让我回味的美食了。
作为一种响器,梆子的作用类似于招幌,也是一种特殊的吆喝声。梆子是用枣木、椿木或梨木做成的,做的时候也不复杂,只要用铁杵子挖出一个凹槽,梆子就做成了。梆子有方形、半圆形等,使用时还要配上一根二三十厘米长的木棍,敲出来的声音清脆悦耳,在村西头敲,村东头的房山都可听到有节奏的回响。除了卖豆腐外,在村里卖香油的也用梆子,但所敲击的节奏不一样,老家人可以通过不同的节奏,辨别是卖豆腐的还是卖香油的。
上世纪80年代,李各庄村东头有个李姓男子,做的豆腐非常好吃,他每天上午八九点钟就上街敲梆子,从西街到东街,大概也就是一个多小时,他的豆腐就被抢购一空。我工作之后,每次回老家,母亲都会给我买几块豆腐。到80年代末,农村用黄豆换豆腐的情况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钱直接购买。记得五毛钱可以买两大块,合计有一斤多。每次买回家后,我都禁不住要马上掰下一块来放到嘴里,那个刚出来的豆香味儿真是没法形容。直到现在,只要回老家,我都要买上一两块豆腐,这几乎已经成了习惯。
就我所知,豆腐有两种,一种是南方小贩做的,是用石膏点的,另外一种是传统的北方豆腐,是用卤水点的。老家人习惯了卤水豆腐,在集市上几乎都是卤水豆腐。如今,老家的豆腐也都被放在街头超市的水盆子里,那种带有浓郁乡情的梆子声,几乎没有机会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