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沽上丛话”乡村老物件(二):冷 灶

(2017-03-22 13:38:08)
标签:

文化

分类: 桑梓纪闻
http://s4/mw690/001IUOrJzy79HwnNIT933&690灶" TITLE="“沽上丛话”乡村老物件(二):冷 灶" />

沽上 丛话
乡村老物件(二)
冷 灶
原载2017年3月22日《天津日报》“满庭芳”
编辑:罗文华
作者:侯福志
  记得老家院子西侧砖墙旁边,垒着一个冷灶(老家俗称“锅腔子”),冷灶之上是一个用苇子搭建的顶篷。从八岁的时候开始,我就利用这个冷灶帮妈妈烧火做饭了。过去,农民住宅里的卧室(俗称“里屋”)都是火炕,火炕连着堂屋灶台,当用灶台烧火做饭的时候,火炕就会被烧热。若在冬天和春天,睡火炕是很舒服的,但在夏秋季节就非常热了。所以,农民发明了冷灶,夏秋季节,他们会用冷灶做饭,而灶台则暂时弃之不用。也许因为这个原因,每当夏秋之季,满街头所飘散着的饭香,比其他季节更为浓烈。

  别看冷杜不起眼,但却给我的童年带来无穷的快乐。秋天到了,到自留地掰下几个青棒子,去掉外皮,用铁筷子(即通炉子用的细铁棍)穿进去,然后插入灶膛的灰烬,几分钟后,青棒子就被烧熟了,把冒着热气和清香的棒子粒放进嘴里,那滋味非山珍海味所能比拟。除了烧棒子外,还可以放在明火之上烤棒子,那清香的煳味同样沁人心脾。冷灶的另外一个用处,是在灶膛里烤山芋(白薯)。实话说,小时候吃山芋太多了,像山芋粥、糊山芋之类,上顿吃、下顿吃,以至于都“吃顶了”。但烤山芋却是一直百吃不厌,山芋刚收获的时候,水分大,甜度低,但放在灶膛里烧烤后,则又甜又香。冷灶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烧泥模子。小孩喜欢用胶泥刻泥模子玩,但刻出来的模子易碎,所以那时候就把刻出来的泥模子放进灶膛灰里烧烤,待灶灰凉了之后取出来,泥模子就变成了红色或灰色,变得又硬又结实。

  在我小的时候,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各家各户都是大家庭,比如我就有3个哥哥和3个姐姐,另外还有1个老妹妹。加上爷爷、奶奶和父母,全家一共有12口人。所以,用冷灶做饭时要贴上一圈的棒子饽饽,在铁箅子(用铁丝编织的熥饭的器皿)底下是小米稀饭或山芋粥,有的时候是炒白菜炖粉条儿,铁箅子上面还要蒸一锅的山芋。如今,很多饭馆里都有“一锅出”,想必源于老家的贴饽饽炒白菜吧。

  提到铁箅子,也是让人充满想象的老物件。这铁箅子除了蒸山芋、熥饽饽之外,还可以用来熏蒸下货。上世纪70年代,每到过年的时候,我的母亲都会让父亲到城里买一个猪头和一堆猪下水,然后把它们熏制成猪头脸、猪下货和粉肠子。在老家一带,李各庄村的粉肠子很有名,东街有一户刘姓人家,主人以做粉肠子为生,他做的粉肠子一直有很地道的传统味,直到现在,我回老家除了吃豆腐丝、杨村糕干等武清特产之外,一定还要想方设法去品尝他家的粉肠子。

  如今,老家农村已经没有了冷灶,取而代之的是燃气炉。那种烧柴火的炭香味也就逐步远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