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上丛话乡村老物件(一):鸡毛掸子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
||||
|
||||
我的老家李各庄村,是武清区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平原村落。我生于斯长于斯,耳濡目染,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如今,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耕文明以及农耕文明的遗物也在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这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惆怅,于是提笔写下了这组文章“乡村老物件”,也算是对逝去岁月的一种追怀吧。
老家原来有一对青花瓷掸瓶,掸瓶里装了很多东西,有扣子、老钱、钉子、顶针和线头、布头等,印象最深的是瓶里插着一只鸡毛掸子。过去,农民家里几乎都有鸡毛掸子,因为农民自己养鸡,做一只鸡毛掸子不需要太多成本,而且鸡毛掸子本身很漂亮,既可以当物件用,还可以起到装饰作用,是老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二十八,把鸡杀”,按照老家的习俗,农民在腊月二十八这一天都就要杀鸡。我记得母亲杀鸡时很麻利,她到鸡窝里把一只公鸡抓住,然后把鸡脖子使劲一扭,公鸡就失去反抗能力……公鸡断气之后,母亲就开始拔鸡毛。有时候杀鸡多了,鸡毛用不了,就直接把宰杀的鸡扔到烧开的热锅里,这样鸡毛很快就可以褪掉。择下的鸡毛放在笸箩里,就可以用来做鸡毛掸子了。 过去村里很多人都会做鸡毛掸子。我曾经见过父亲制作,大致的方法是,先把十几只漂亮的鸡毛(制作鸡毛掸子必须用公鸡折羽毛,而且是用鸡脖子和尾部的羽毛,因为这两个部位的羽毛尖往下垂,颜色鲜艳,做出来的掸子漂亮)用细麻绳、线绳以及红布条拴裹住,然后放在掸子竿(多数是竹竿,也有的用柳条竿)的最上端,留下线头备用,接着环绕掸子竿,用糨糊(白面或白玉米面和水打成糊状)把鸡毛一层层粘住,再用线头系扣绑在竿上,为了使掸子好看,可以把不同颜色的鸡毛分出层次,待拴到最后一层的时候,用红纸把线头连同掸子竿包住,红纸、红线使掸子显得美观、漂亮。
掸子除了可以清扫炕上的灰尘外,还有一个特殊用途。我小时候,经常淘气惹祸,比如不让我到大坑洗澡,而我偏要去洗;不让我祸害生产队的财物,我偏去偷生产队园子里的西红柿。每当我犯错误回来,母亲先是不动声色,待我进屋之后,就突然把外屋大门一插来个关门“打狗”,那个时候,母亲打我的工具就是鸡毛掸子。 在农村,小伙伴们喜欢串门子,或者在邻居家里听大人说话,或者找小伙伴们玩游戏。那时候每到邻居家串门,总能看到各种花色、各种式样的鸡毛掸子。快到春节了,小孩子随着大人到黄花店镇去赶集,整条大街上都是鸡毛掸子,五颜六色、长短不一的鸡毛掸子,被放置在小贩的车筐里,与红色挂钱儿、春联一起,成为街头的一道风景。 在民间,鸡毛掸子还被视为吉祥物。它可以除去尘埃,掸去不快,挂在家里可以辟邪保平安。可惜,近些年,伴随着塑料制品的盛行,农民们已经很少有人再自制掸子,这种传统手工艺品在民间也近于失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