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七):刘云若小说里的“江湖气”

(2016-04-13 10:07:56)
标签:

文化

分类: 刘云若专区

http://s10/mw690/001IUOrJty710hgoO6tf9&690

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七)

刘云若小说里的“江湖气”

原载于《天津日报》“满庭芳”副刊“沽上丛话”栏

署名:侯福志

 

《春风回梦记》1930年开始在《天风报》连载,这是刘云若创作的第一部完整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也是他二十年创作黄金期中比较重要的代表作。笔者所见的版本有两种:一为19416月由天津励力出版社出版的本子,另一为19424月奉天广艺书局出版的本子。

作者以鼓曲艺人冯如莲的悲剧命运为主线,以陆惊寰与冯如莲、“新妇”之间的恋爱纠葛为副线,通过对旧天津歌场、烟馆、妓院、赌窟及习艺所(监狱)等特定场所描绘,深刻挖掘了如莲悲剧发生的社会原因,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反映了天津这个商业都会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关于这部小说的特点,刘云若在《自序》中作了诠释。

一是塑造人物“近人情”。现实中的人是多面性的,而且“人无完人”,所以“故书中人无极善极恶,以世间人中和者多难得极善极恶也。”“惊寰之时明时拙,怜宝之时愚时狡,周七之即勇而偏,若愚之似聪实蠢,皆世上所应有之人物。”由于环境的改变,人物性格也在改变。所以,在刘云若笔下,其塑造的人物性格也是发展的,并不像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那么刻板单一。“固不必似罗贯中写诸葛亮,聪明终其身;施耐庵之写李逵,鲁莽毕其事。岂孔明终其身不做鲁莽事,李逵毕世也未发一聪明语耶?”

二是对世人具有劝讽作用。“吾书初不寓意以警世,而颇望有妻之人,读吾书而倍爱其妻。天下之为妻者,莫不仰望良人终其身,而良人仅一,良人荒荡于粉黛之场,是杀其妻者也。虽不杀妻身,已杀其心,惨毒至矣!出入北里之辈,岂尽无妻者哉?倘读吾书而能念其空帷凄苦之可怜,知负之于今日,而遗憾将无穷,纵然归去重拾旧欢,则此书为不妄作。”但刘云若也提醒读者,“如莲之钟情虽绝顶,惜为作者所产之小说中人,实际绝无此事物。惊寰夫人时有,而如莲不可求。”如果有人“挟《春风回梦记》一册,长游其北里以访其脑中之如莲,则吾孽真奇重矣!”

三是书中多有“江湖气”。“言情”的的确确是小说的包装,所以,“脂粉气亦多,是则为笔势所趋,不可撄逆者也。”但刘云若的真正意图是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使小说充满了“江湖气”,“至吾原意,固以诗气行于小说,倘读者讲此小说如读一长诗,则作者所愿毕矣。”所谓“江湖气”,笔者理解就是侠义之气,它体现在对“至性”人物的塑造上。“人或怪书中至性人太多,非今世所能有。”正因为现实中缺少这类至性之人,所以刘云若才在小说中塑造了这样的人,“造作藏于书中,以供晤对。”

其实,“江湖气”是刘云若小说的普遍特点,因为刘云若本身就是至性之人,小说中所塑造的“至性”人物更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有趣的是,为了塑造好这些“至性”之人,刘云若经常“狂挥痛泪”,“一篇竣事,五内摧伤。古人著书感人,吾乃自感。真大蠢事。倘做此等书数部,吾寿其将不永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