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一):刘云若小说创作的四个时期

(2016-03-29 08:43:56)
标签:

文化

分类: 刘云若专区

 

http://s15/mw690/001IUOrJty710gTWtae0e&690

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一)

刘云若小说创作的四个时期
原载3月29日《天津日报》副刊“满庭芳”“沽上丛话”专栏
侯福志

  刘云若是公认的北派通俗文学大家,也是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作家,一生撰写长篇社会言情小说五十余种,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自1927年到1950年之间的23个年头里,刘云若的小说创作经历了起步期、暴发期、扩散期和转变期四个阶段。

1927年至1929年,是起步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所发表的作品只有短篇小说和随笔散文。1927年6月,刘云若被吴秋尘主编的《东方朔》聘为特约撰述,这一年,《东方朔》发表了刘云若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德门寿母》,标志着刘云若小说创作的开始。吴秋尘(笔名鹿鸣)在1928年1月1日《东方朔》上发表的《本朔一年之回顾与将来》一文云:“我其初总觉得要拿北京和天津一比较,北京总是要高一着。不然,不然,熟知有大谬不然者!戴愚庵,地道天津人也;刘云若,不含糊之‘卫嘴子’也,其经世文章,固有何如乎!” 

1930年至1937年,是暴发期。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天津报刊连载了刘云若多部传世经典,奠定了他在天津小说史上的核心地位。1928年6月《东方时报》倒闭后,经报人王小隐引荐,刘云若成为《天津商报》《北洋画报》的编辑。编辑之余,刘云若开始了小说创作。1930年2月,应沙大风邀请,刘云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春风回梦记》在《天风报》上连载,《春风回梦记》的诞生,不仅标志着刘云若创作重点的转变,也奠定了其在天津文坛上的地位。此后的七年间,刘云若创作了一系列传世经典,诸如《小扬州志》《红杏出墙记》《春水红霞》《旧巷斜阳》《情海归帆》《换巢鸾凤》等。“天津人写天津事儿”,是这一时期刘云若小说创作的特点,也是他立足天津走向全国的重要支点。

1938年至1945年,是扩散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刘云若小说发表的阵地由天津转移到北平及东北等地。“七七事变”之后,作为日本在华北的统治中心,天津的报刊受到严格限制,原来刊载刘云若小说的报刊纷纷停刊。刘云若在《旧巷斜阳》自序中曾说:“这小说最先刊于本市《银线画报》,只写了半年有余,便遇到当局取缔报纸。我写稿的报社,有四家废刊,也就是四篇小说遭到‘永远续稿未到’的命运。”这对靠笔墨生存的刘云若是莫大打击,但他的小说创作并未停止,他一方面利用天津仅存的几份报纸,如《新天津画报》《华北银线报》等继续发表作品,另一方面把目光转到了北平、东北等地。自1939年开始,刘云若的小说陆续在北平的《立言画报》《三六九画报》《新民报半月刊》及“新京”的《麒麟》上连载,奠定了其在东北、华北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1946年至1950年,是转折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刘云若的创作实现了创作主题的重大转变,即由所谓“风花雪月”的爱情主题转向“抗日锄奸”的社会主题,代表作是《白河月》《粉墨筝琶》《水珮风裳》。如《白河月》一书,以天津沦陷为背景,以7位热血青年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选择的不同人生道路为主线,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残害无辜民众的暴行,颂扬了热血青年抗日锄奸的英雄事迹。按照刘云若《自序》所言,这部小说“是一部天津人抗战的‘纪痛的野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