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婉庐”斋号的由来
(2015-12-28 15:19:22)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人文 |
|
||||
“忆婉庐”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王小隐的斋号,关于它的由来,里面还有着一段凄美的故事呢。
王小隐的发妻是高婉闺女士,他们二人于1912年喜结连理,夫妻二人感情甚笃,但不被婆婆所容。1946年8月27日由北平出版的《一四七画报》(第5卷第12期)曾载有王小鱼(王小隐族弟)撰写的《王小隐惨逝记》一文,据该文介绍,“三婶(王小隐母亲)的脾气很大,把这位嫂子夫人(指高婉闺)给折磨死了,他(指王小隐)不敢在明处悲哀,文字上流露不少,他受过旧礼教的洗礼,对父母不敢有一点儿怨怼,只是忆婉,在忆婉中,寄托他的沉痛。”另据1927年1月26日天津出版的《北洋画报》载,“本报王小隐先生之夫人高婉闺女士,于本月十七日逝世,小隐伉俪情深,痛悼异常,王夫人灵柩,已于廿日移厝浙江义园云。” 高婉闺去世后,王小隐非常伤感,他曾撰《挽内子高婉闺联》(刊于1927年2月23日的《北洋画报》)以示悼念,其内容是: 一息微存,犹以我饥寒为念;千秋永诀,愿与君魂梦相依。 作如日观,佳偶岂非怨偶;问何以故,今生且待来生。 情何以堪,况悲动白发,哀衔黄田;思胡能已,早心随碧落,泪洒苍波。 三千里骨肉萦怀,夙昔梦远魂遥,即今能无一唔;十五年爱勤助我,纵教眼杜肠断,终觉愧不及情。 同期的《北洋画报》另载王小隐旧体诗一首,题目是《一哭一哀内子高婉闺》,亦表达了对妻子追思之情:“半生此一哭,千古共酸辛。并世亡知己,苍天厄是人。柔魂随梦远,冷月对愁新。绕膝余儿女,哀声拒忍闻。”王小隐在附注中就创作背景作了诠释:“内子婉闺以一月十七日晨病陨客次,十五年艰苦相依,哀莫能伸,漫书一诗,用冀冥鉴。” 王小隐1926年由北平迁津,其住址最早何处无从查考,1928年10月左右则迁往黄家花园的福顺里(今诚基中心旧址)。关于这一点,史料上是有记载的。据刊于1928年10月17日《北洋画报》的《搬家热》一文载,“天气渐寒,乃有搬家之热,小焉者,有恒和里之养拙轩主(即张聊公),迁其居于其后门之对门,移迁费用几等于零。其次则忆婉庐主,迁其居于墙子河沿之福顺里三十五号(后作者复更正为三十三号),楼凡三层,主人居高临河,为文当更波澜老成。” 文中提到的“忆婉庐主”即是指王小隐。据王小隐撰写的《‘漆雕开’复活》(刊于1929年2月28日《北洋画报》一文载:“予所居曰‘忆婉庐’,所以纪念亡室也。顾久无斋匾,时吴秋尘弟介绍左次修君以此额赠焉,古色幽香,淡雅绝伦……左君为‘不患得失斋’、大华饭店、‘益友聚’曾各制一额,当陆续发表于本报,其制造场曰‘漆雕开’,允足以名贤相表彰焉。” 王小隐为追念亡妻,把自己的斋号命名为“忆婉庐”,自称“忆婉庐主”,并请著名金石家左次修刻匾额一方,足见其对爱妻高婉闺的脉脉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