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人笔下的西沽桃花

(2015-03-30 14:22:06)
标签:

文化

休闲

分类: 刘云若专区

文人笔下的西沽桃花

原载2014年3月30日天津《中老年时报》“津门故里”栏

署名:侯福志

   “廿年劫火留残迹,十里桃花不忍红。浩荡春愁澹白日,几人挥泪悼哀风。”这是报人王小隐1929年春天游历西沽时吟诵的诗句,这首名为《西沽桃花口占》的小诗刊于当年4月5日的《北洋画报》上。

    如果说,王小隐笔下的西沽桃花是沧桑的,那么,徐凌影眼里,西沽桃花则是柔美的。徐凌影是天津南开中学(女中)教员,此前她曾经先后在天津《东方时报》、《商报》担任副刊编辑,是那个年代天津凤毛麟角的女报人。

    “西沽渡头的桃花,芳菲绰约,如同十几岁的少女,正在那里蛊惑、引诱人们呢!明知道美人般的笑靥,是蕴蓄着引诱的色彩,然而谁又能不接受她的蛊惑呢?”这是85年前,女报人徐凌影对西沽桃花的描绘。在这篇刊于1930年4月《一炉》半月刊第二卷的名为《桃林之下》的随笔中,二十几岁的徐凌影饱含着对春天的向往,用她那清新、绵柔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女性眼中独特的西沽春景图:“我们终于聚立在桃林之下了。和煦而富于柔性的东风,今天恰似一壶醍醐的浓酒。花朵儿在枝头摇曳,妩媚得似醉卧在堤头。这使我愕然了:今年的桃花何以这样的勇气?抵抗了昨夜强暴的风雨,风雨的明朝,却更花容如洗!柔媚中添了刚毅,富丽里藏了傲气!”

    时隔9年之后,也就是在1939年春天,已近中年的小说家刘云若也游历了一次西沽,并且饱含热情撰写了一篇名为《西沽桃花》的美文。“衡之津市,相去奚啻千里,虽然朔漠穹荒,却亦有水深草丰之绿洲在,即西沽桃林是已。地当滹沱河上游,夹岸三四里,咸为桃林,紫陌红尘,远望如赤城霞。每岁寒食,必偕大方(方地山),侠堪(陈诵洛),伯龙(王伯龙),一达诸人,以清酌时馐为奠”。

   “以清酌时馐为奠”?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刘云若游历西沽并非赏花玩水,而是祭奠他的朋友袁寒云。袁寒云是袁世凯的二公子,1931年2月4日,年仅42岁的袁寒云在津病逝,其师方地山主持,将其葬于西沽的江苏义园内,并亲笔书写“袁寒云之墓”5个大字,其“生死交情,遂相以不巧。”袁寒云乃豫籍人士,之所以葬于江苏义园,实因德高望重的方地山是江苏人,并且“义园旧曾涉讼,地老(指方地山)左右之,得不毁,故发言极有力。”(详见1932年9月25日刊于《北洋画报》的《寒云营葬记》一文)。袁寒云离世之后的第五年,也就是1936年12月14日,方地山因病在天津离世,其衣冠冢亦葬于西沽。

   “人走茶凉”,古今同之。每年清明前后到西沽祭奠故人者不过数人,天津著名报人、作家王伯龙曾经慨叹:“寒云座上三千客,落尽桃花几个来。”

    刘云若是性情中人,上世纪20年代末,在其负责主编《北洋画报》的时候,便与袁寒云、方地山结为至交。这两位至友的相继离世,令刘云若颇为感伤。每到春天,刘云若都要到西沽祭奠好友,每次来他都会“‘桃花依旧笑东风’,一过墓门,为之腹痛弥已。”

   刘云若笔下之桃花既非王小隐之沧桑,亦非徐凌影之柔美,而是其笔下自然流露出的一种至性之美,至今读来仍回味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