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报人王小隐其人其事(一)

(2015-03-16 17:04:48)
标签:

休闲

分类: 天津人文

报人王小隐其人其事(一)

    原载《天津档案》2015年第一期(连载)

                                            ○ 侯福志

   

    王小隐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人,对京津一带报界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目前为止,人们对王小隐的认识还十分局限。现本人结合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洋画报》、《东方时报》中留下的文字,对其生平及与天津的关系作了部分梳理和钩沉工作,以下是自己的研究心得,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生平情况

 

   王小隐,笔名梦天、忆婉庐主,山东费县人,著名报人、学者。原为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教授,与报人邵飘萍、徐凌宵齐名,是中国第一代职业新闻教育工作者。

关于王小隐生平,有以下几个方面应当厘清。

   1.关于生年。依据1927年7月6日王小隐刊于《北洋画报的》中的《自题“从十岁到三十三”》,王小隐1927年时为33岁,由此可知,其出生年代应当是1894年。另据有关资料,王小隐于1946年12月去世。

   2.关于笔名梦天的得来。吴云心在谈到王小隐时曾说过,王小隐经常以“梦天”笔名发表戏剧评论文章。按照1928年5月20日的《北洋画报》刊有梦天的《又挤住了》一文,民国八年(1919),王小隐曾为《上海时报》作通信记者,因一时想不起别号来,顺手捡了本李长吉(李贺)的诗集,恰好摸着《梦天》那一首。于是听天由命,“就受名于天了。一直到现在,还是沿用着。”

   3.关于王小隐在津的大致经历。根据笔者所收藏《东方时报》,王小隐应当是在1926年来津担任《东方时报》中文版总编辑。这期间,王小隐同时担任《北洋画报》的记者和特约撰述,开设《忆婉庐缀墨》、《梦天谈剧》、《幽居小品》等多个栏目。据《北洋画报》载,1928时12月前,《北洋画报》共有编辑十余名,分别是冯武越、张聊公、王小隐、吴秋尘、钱梦吾、叶庸方、梅建庵、赵牧猿、侯绍璞、赵人尘、赵道生、李景光(律师)。这里面王小隐资历最深,自创刊时起即为编辑、记者。笔者作了粗略统计,王小隐自1926年7月创刊时起到1934年3月底,以本名撰写的稿件278篇,以“梦天”笔名发表的作品则为80篇,以“忆婉庐主”发表的作品则只有2篇。值得注意的是,王小隐作为名报人,曾同时在几家报馆兼职,如《益世报》、《天津商报》、《东方时报》等,由于存在这样的关系,所以,几家报馆之间既有竞争,同时又有联合。《北洋画报》、《天津商报》同时刊发征订广告即是一例。

   1928年6月《东方时报》解体后,王小隐先后担任《益世报》“益智粽”(后改为“语林”,由马彥祥主编)、《商报》“古董摊”等大报副刊编辑(《商报》创刊于1928年4月,王镂冰主持社务)。1928年9月1日《天津商报》广告称:“《天津商报》于今日起加半张,新开《古董摊》特约王小隐先生担任编纂,古色古香,定能为报界放一异彩。” 1928年12月1日的另一则广告称:“《天津商报》最有精神的日报。时事新闻、国际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商业新闻。消息准确敏捷,言论公正犀利,编制新颖醒目,印刷精良美观,是社会的喉舌,是商界的明灯。副刊王小隐主编《古董摊》、吴秋尘主编《杂货店》、沙大风主编《游艺场》。外埠全年银拾贰圆。”1929年10月5日《天津商报屁股之刷新》一文载,“天津商报现拟大加刷新,将第三张完全改为副刊,包括杂货店、游艺场、古董摊及其他,仍由王小隐及张聊公主办,并特约名手担任长期撰述,如唐立厂、吴秋尘、刘云若、胡静娟女士等。皆在被邀之列。闻将于双十节后实行,当能为报屁股界放异彩云。” 笔者曾看到一则刊于1928年9月1日《天津商报、北洋画报联合广告》:“《天津商报》实价全年十元,《北洋画报》实价全年五元。《商报》消息灵确,编制新颖,评论犀利,印刷最精。第一日报。三种副刊:王小隐主编古董摊,吴秋尘主编杂货店,沙游天主编游艺场。内容精彩,完绝平津。截止日期,本月三十日为限,定阅以本埠为限。天津法租界廿五号路商报馆”。由于王小隐、吴秋尘、沙大风同时在两报兼职,所以这样看的话,《天津商报》、《北洋画报》关系非同一般。 1928年10月4日《天津各大报的报屁股》载:“《益世报》“益智粽”前由王梦天主编,人才济济,名重一时,开报屁股未有之盛。后梦天辞去,由衰柳接办,专门研究投稿问题,兼之互捧其“角”,遂一落千丈。现该报由山东聘来《新新外史》之董郁青氏主办,较有起色。” 1934年4月,一度离津去曲阜,并著有《圣迹导游录》(有关曲阜孔庙导游类书籍)一书,于1934年出版。“七七事变”后,一度出任伪职,日本投降后自缢身死。

   4.王小隐的性格。王小隐属于报界名士,性格开开朗健谈,走到哪笑声会到哪。所以,无论是平辈还是晚生,都喜欢和他一起相处。王小隐留有一身长发,曾经闹过一次警察将其认定为女士的笑话。1929年3月28日《幽居小品之十》一文载,有一次,王小隐与易学许女士在北京开会,来了几位“警爷”到场监视,临走向我们要了他们名片。第二天的《群强报》发消息称:“警厅据内左三区呈报,昨日有学界在某处开会,到会有男学生易学许,女学生王小隐女士。”尽管人们对王小隐高看一眼,但他对自己却并不满意,1928年11月29日曾刊有《梦天谣》,概括了自己在天津的生活。“梦天旅食天津市,驰骋文场不得志。” “愧我劳人殊草草,功名壮岁苦不早。薄劣微名世竟传,未甘诗酒天涯老。”

   5.王小隐的住址。他曾住在黄家花园福顺里。据1928年10月17日《搬家热》一文载,“天气渐寒,乃有搬家之热,小焉者,有恒和里之养拙轩主(笔者注:即张聊公),迁其居于其后门之对门,移迁费用几等于零。其次则忆婉庐主,迁其居于不出墙子河沿之福顺里三十五号。楼凡三层,主人居高临河,为文当更波澜老成。平安街思斋室主及豪斋主人,亦迁居于同街之槐荫里二号,亦五十步百步间事耳。大焉者有天津商报,以日形发达故,迁居于法租界贵馨里之大对门,本报与诸君均有友谊,谨志数言,以表贺忱,恕不送礼!” 1928年10月18日《 屋随人转》载:“纸上可以谈兵,纸上又可以谈住,此法一行,建筑家挣不着我的钱矣(本来赁屋而居,筑室尚在道谋,不必预为鳃鳃也。再则鄙人新居系英租界黄家花园福顺里三十三号,前报误三为五,特再宣传一下)。”

   6.关于斋号。1929年2月28日王小隐撰写的《漆雕开复活》一文记:“予所居曰忆婉庐,所以纪念亡室也。顾久无斋匾,时吴秋尘弟介左次修君以此额赠焉。古色幽香,淡雅绝伦,悬于萧斋,而图画儿榻咸为增其雅趣,信文玩之逸品矣。额以漆制,色泽古雅,雕镂精细,或仿造像,或摹金文,斑驳陆离,气象万千,而质地绝不笨重,携悬咸便前此未有之发明。较磁铜木石,直不可同年而语,使李笠翁得见,不知若何倾倒矣。左君为不患得失斋,大华饭店,益友聚餐曾各制一额,当陆续发表于本报,其制造场曰漆雕开,允足以名贤相表彰焉。”

   7、关于王小隐妻子。发妻高婉闺女士,1912年结为连理。于1927年初不幸病逝。这一年1月26日《北洋画报》作了报道:“本报王小隐先生之夫人高婉闺女士,于本月十七日逝世,小隐伉俪情深,痛悼异常;王夫人灵柩,已于廿日移厝浙江义园云。”王小隐夫妻感情颇笃,曾撰《挽内子高婉闺联》以示悼念(1927年2月23日刊于《北洋画报》):

   一息微存,犹以我饥寒为念;千秋永诀,愿与君魂梦相依。

    作如日观,佳偶岂非怨偶;问何以故,今生且待来生。

    情何以堪,况悲动白发,哀衔黄田;思胡能已,早心随碧落,泪洒苍波。

    三千里骨肉萦怀,夙昔梦远魂遥,即今能无一唔;十五年爱勤助我,纵教眼杜肠断,终觉愧不及情。

《一哭—哀内子高婉闺》:“内子婉闺以一月十七日晨病陨客次,十五年艰苦相依,哀莫能伸,漫书一诗,用冀冥鉴。

    半生此一哭,千古共酸辛。并世亡知已,苍天厄是人,柔魂随梦远。冷月对愁新,绕膝余儿女,哀声拒忍闻。”

    8.关于王小隐嗜酒

    王小隐是山东壮汉,亦为性情中人,为人豪爽健谈,但嗜酒如命。《北洋画报》曾多次记述其酒后醉态,为我们了解王小隐多侧的生活提供了难得史料。笔者曾检索一篇由唐立厂发表在1928年11月13日的《一夕狂欢记》,记述了王小隐与冯武越、刘云若等欢聚的情景。文章说,“小隐自命能钦,予每过其居,辄邀午酌。”立冬之晨,唐立厂踏雪奉访王小隐,并相约晚间在“村酒香”一叙。这一晚,王小隐居然喝四两白干。谈兴正豪,冯武越夫妇及刘云若不巧也来到酒馆。由于酒馆人满之患,于是改到对门的小楼。期间,冯武越、王小隐相互敬酒。王小隐因已四两下肚,故屡战屡败。于是借着酒劲引吭高歌,“似项王垓下之音。”但“苦无虞兮”,于是刘云若开口说话:“苟有人能为隐师得虞兮,将三跪九叩首以谢之。”此言一出,“王小隐益牢骚满腹,醉态遂作,愈醉而歌声愈壮,他折下菊花两枝,插在耳上,仿效乡下亲家母之状。”可是,王小隐终于不胜酒力,开始呕吐不止,并且挂起免战牌。回到《北洋画报》社后,歌兴未阑,犹能为《醉打山门》一折,然吐兴亦未阑,复演一两出乃止。据唐立厂统计,这一晚,7个人共饮黄酒四斤,其中王小隐当有1斤有余。但因其呕吐不止,遂使他“能饮之名从此休矣”。

 

   二、王小隐与陈文娣

 

   陈文娣是南方人,被称作“中国第一名女子”,著名的昆曲票友,曾是天津同咏昆曲社重要成员,受童曼秋指点,与王小隐、袁寒云、张聊公等多有往还。

   1.陈文娣与王小隐结为夫妻。1932年,陈文娣曾赴济访问王小隐,“养息湖山,身体日健,王氏定不日来津,将遍柬好友,与陈女士订定白首之约。”也就是说,自高婉闺女士去逝后,王小隐独居了5年,后才与名闺陈文娣喜结连理。

   2.陈文娣住址。据1929年8月15日《北洋画报》载,“陈文娣女士将移居隔河三多里。”此前住址笔者未查到。

   3.陈文娣的职业。1929年11月26日《北洋画报》载,“陈文娣女士,现拟在津创设衣裳公司,已由南方聘到成衣匠六人,不日择机开张。” 1930年6月24日又载,“陈文娣女士售卖珠宝之赍福券,系依照万国储蓄会特标末三字开奖,闻第一次得奖号码为O一九号,乃为端英女士所得。胸花一个,约值千余元,乃由蒋逸霄女士所介绍云。”陈文娣很有钱,1928年12月18日报载,“中国第一名女子陈文娣女士在汇业存在款项,该行停业后,闻陈损失至万元之巨云。”

   4.陈文娣多才多艺。1929年报载,“文娣女士善文墨,工度曲,余友卓芝邀余过其庐,既聆法曲,又饱珍馐,别后于海舶填南宫南曲一支,寄呈。粲政。”陈文娣创作的曲牌为《太师引》:“倚修篁,翠袖凉生,爽似幽谷,孤兰自芳。记当年,琼葩初放,在雕阑,占得春光,欲缘何,西风江上,憔悴了芙蓉秋况。怎禁得江洲泪,汪叹名士美人,一样有沧桑。”

   5.陈文娣与昆曲。署名素荻的作者在《在陈女士游戏造像之后》一文中,对陈文娣在昆曲上的才艺作了系统介绍:“陈女士文娣,兰心蕙性,文章艺事,无所不擅。歌曲之美,为众所响慕。声则宛转流丽,字则清莹秀沏,行腔使调,尤能去华务实,不沾沾在唱诀上矜奇炫巧,每于余笼中,流露性灵,使听者低徊叹赏。动澹远之幽思,可谓得曲度之体要,聚声情之真粹者矣。闻近且习身段,细腻熨贴,尤多心解,容止动静,精彩秀发。此次同泳三次爨集,特挽人商请女士加入,表演《牡丹亭》游园一剧,藉资提倡,届时粉墨登场,一鸣惊人,个意中事也。”袁寒去曾有《爨弄杂言》一文,对1929年3月5日同咏社会串演出的情况作了详细记载。“兹次同泳社爨演昆曲于春和,特约陈文娣女士加入,现童曼秋合演游园。女士身段白口,皆曼秋指授,必能相得益彰也。女士绝聪慧,学歌未数年,而唱法字眼,俱能超人一等。津中曲友,皆敛手叹服。前会邀集其室,与许雨香合歌楼会,唱《朝元歌》“朝来翠秀”一折。极抑扬宛转之能事。予为致语曰:“漫谱新词,奈元月去年,黄昏月上,闲听旧曲。想西楼那角,翠秀朝来。”女士工倚声,善为小令,故有新词云云。又为集张叔夏秦少游词句,作偶语曰:“瑶佩流空,玉筝调柱,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女士多愁易病,自云每饮酒辙泣,又为集张叔夏姜白石词句曰:“病翼惊秋,枯形阅世。翠尊易泣,红萼无言。”时女士室中,遍置红梅,而落蕊缤纷,盈儿席间,泪眼问花,尤足萦人感焉。” 

   方地山对陈文娣演出颇为赞赏,曾有《观陈文娣女士<游园>昆剧因作偶语》:“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守如处女,出台脱兔。”

   6.陈文娣的交游。陈文娣在津活动高潮期大约在1929年,这一年的《北洋画报》对此有详细介绍,其与袁寒云、方地山、张季鸾、张聊公、冯武越等交游尤多,多为与票友之间的昆曲演出。据同咏社演出广告,1929年2月24日晚,同咏社在春和大戏院串演。童曼秋演《番儿》,王君演《见娘》,雷孝实、滑调白演《琴挑》,叔颖、敦敏演《望乡》,袁寒云、滑调白演《折柳》、《阳光》,雷孝实、童曼秋、陈文娣演《游园》,屠顾寄云、袁寒云、一琴演《佳期》、《考红》,陆麟仲、袁寒云、一琴演《回营》。1929年3月,同咏社在春和戏院举行第三届会串演出。袁寒云与陈文娣合演《游园》、《惊梦》、《琴挑》、《问病》等。

   陈文娣曾经在家里举办昆曲演出。袁寒云曾于1929年3月16日刊有《文娣邀集其室短歌纪之》一文:“初春丽淑景,水涯净喧尘,小园拓广室,其中居丽人。伊人何皎殊,来纵江海滨。华镫媚永夕,高会集佳宾。旨酒时斟酌,珍错相纷陈。清歌以怡悦,杂语引笑颦。玉笛回幽响,四弦声清新。伊人歌最好,襟袂扬丰神。我思何所适,抚兹气欲驯,欣欣得佳赏,歌以掩群呻。”1929年9月27日晚,陈文娣,辛琢之夫妇等,在陈文娣宅邸,宴请昆旦庞士奇,同咏社的社友多人列席。另有《大公报》的张季鸾,张聊公,《天津商报》的王梦天,《北洋画报》的冯武越等。酒阑之后,大家各奏昆曲为乐。其中,陈女士,辛夫人,屠顾寄云夫人,孙夫人之清唱,尤受欢迎。张季鸾、万公雨两人亦参加雅奏。因不常歌,弥觉名贵。陈文娣尤捧庞世奇。1929年11月9日载,“星期六夕在福禄林饭店,北洋大学盛会中奏唱昆曲之陈文娣女士,捧昆旦庞世奇甚力,几于逐日赴新欣赏听庞剧,并有慨赠行头数袭之说。提倡昆剧,奖掖后进,洵足多也。”(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