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宫与天津年俗”系统之七:天后宫香客“女尊男卑”
周利成
- 原载 2015-03-08 今晚报副刊星期专页
- 作者:周利成
天津的天后宫闻名华北地区,以祈福灵验著称。每逢初一、十五,前来进香的香客不仅有天津本地人,还有北京、河北、山东一带的百姓,更有一些南方的生意人。
天后娘娘是护佑海上船只平安的海神,因此早期香客以从事航运业和工商业的男性为主。据记载,外地人特别是南方人,喜欢一炷香一炷香地烧,且在每个神像前都烧香。天津人性格粗犷,目标明确,多烧股香,以求日后生意红火、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但只为主神天后娘娘烧香,再为所求神灵进香。富贾巨商则讲究烧全香,即在宫内所有神灵前都进香,也称“满堂香”,以显示香客的虔诚和富有。
随着时代发展,天后娘娘由海神逐渐演变为保佑子嗣的神灵,到宫里“挂娃娃”的妇女成为香客的主流。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极重男权的云南人李发甲调任天津道,试图扭转男人不进天后宫的局面,在同年三月庙会期间发布命令,严禁妇女入庙进香。凡有妇女入庙者,老妇责其子,少妇责其夫,少女责其父。但相沿多年民俗,岂是一个天津道就能轻易改变的。结果不到一年的工夫,天后宫又恢复为妇女的天下。
庚子年后,天后宫更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民俗。每逢大年除夕夜,娘娘宫中连宵香火不断。各院妓女倾巢而出,三三五五,相携入宫,降香求福。因为她们均着一色红衣,俨然梨园中的玉堂春,故而得名“满堂红”。她们来宫进香自然不为求子,有的是希望自己来年交好运,遇到一个好心的客人,自己能早日赎身嫁人;有的是期盼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意,少挨鸨母打骂,多赚银钱;有的是祈求家人身体健康。她们之所以在大年三十晚上到天后宫进香,主要是因为各家各户此时都阖家团聚,一家人包饺子、吃团圆饭,而她们多数则无家可归,留在妓院里孤身过年更觉凄凉,因此便到这里寻求精神寄托。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妓女们必须在天亮之前离开天后宫,为赶早烧初一头炷香的香客腾地儿。
一些放浪之士,早早就站在大殿月台之上等着观看这场面,迎风凌寒,一站就是几个时辰。更有一些纨绔少年,挤在妓女之中,以进香为名,等妓女伏身下拜时,他们也一同随之跪在妓女身旁,就像结婚仪式上的夫妻共拜天地,因此得名“拜天地”。有人遇有素日相识的妓女,还要互道新禧,说上几句拜年的话,借机叙叙旧情。人们管这些行为叫“娘娘宫站岗”。
进入民国后,天后宫香客“女尊男卑”的现象愈演愈烈。据1928年2月15日《北洋画报》记载,天后宫的正门和殿上分别贴有“男子不得入此门”“此处不准男子逗留”的布告。此后的皇会期间,规定男女香客分单日、双日进香。1936年,老天津举办最后一次皇会,女香客可以自由从正门任意出入,而男香客则只允许由左门入,右门出。
这种现象持续很久,直到解放后,天后宫香客才“男女平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