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 2015-03-07 今晚报副刊星期专页“天后宫与天津年俗”系列之六:《岁岁年年宫前集》
作者:温 暖
津沽妈祖民俗信仰源于繁盛的河海漕运。几百年来,妈祖文化从多层面、多角度影响着天津城市的发展和一代又一代天津人。“千家市远晨分集,两岸河平夜退潮”,早在明代宣德至成化年间,老城里就有五处集市(鼓楼宝泉集、东门内仁厚集、南门内货泉集、西门内富有集、北门内大道集),随着天津商品经济的发展,弘治六年(1493)在原基础上于城区附近又增设五集一市。宫前集位于海河西岸娘娘宫前广场,分为宫南、宫北二集。人们初一、十五忙上香,天后诞辰出皇会,宫前集市庙会的应运而生使这一带更为热闹。天津人好热闹,过大年如果不去娘娘宫前集市庙会转转,就好像缺了点什么,即使不买东西,只感受一下那份喧闹也是心满意足的。
老天津买卖行有句俗话:“腊月十五上全街(读gāi)”。所谓“上全街”,就是摆出全部年货供人选购,争强好胜的商家明里暗处比的也是这个“全”字。于是,在宫前年货市场,吃、穿、用、玩,一应俱全。
旧时一进腊月,宫南、宫北大街乃至估衣街上便贴满写有“年年在此”的小红字条,有两层意思:一是这里为商家每年的固定售货摊位,他人不得欺占;二是商家岁岁此地卖年货,如假包退换。其实,这字条既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又是一种商业信誉的标签。天津商人在分享新春庙市厚利的同时,也很重商德。良好的信誉拉近了买与卖之间的情感,此风世代相传。
天津人慷慨、直率也争强,讲究日子再紧也得富过年,以免让人瞧不起。“年年在此”“上全街”的庙会,几乎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不正是它的生命力恒久至今的重要原因吗?
新春祭拜天后娘娘的同时,人们觉得老娘娘身边的年货更有意义,更能承载美好。年货中应时到节的绒绢花、供花、窗花、吊钱儿、福字、门对、花灯等最为抢手,满脸喜气的男女老少随着“供花绒绢花嘞——拣样儿挑嘞——”的吆喝声买下几朵回家添吉庆。“琉璃瓶脆高擎过,争买朱砂一寸鱼。”早年,娘娘宫一度盛行金鱼养殖,清乾隆年间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娘娘宫庙市买卖小金鱼的市井风情。特别是过大年期间,庙会上的小金鱼品种颇多,玻璃鱼缸内配以水藻,鳞光闪闪,生机盎然。“鱼”通“余”,年年有余,生活富足,很多人年年来此争相买鱼求吉。
历史上,娘娘宫曾出租殿阁院落来增加收入,宫内俨然为市,热闹非凡。庙中所售首饰、眼药、小金鱼、脸谱、儿童玩具、竹木日用品等,极具特色。娘娘宫庙市兼具城乡物资交流的性质,进而形成民俗与商业文化交叉发展的社会现象。
此外,正月十五娘娘宫内外闹花灯,正月十六天津妇女逛庙会遛(掉)百病等民俗活动,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