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的“全家福”
侯福志
- 原载 2014-06-19 《今晚报》副刊
- 发布日期: 2014-06-19 00:00
- 作者:
笔者藏有与《今晚报》有历史传承关系的几种晚报,包括《新生晚报》、《新晚报》、《天津晚报》,把这几份报纸放在一起,俨然就是拥有六十八年历史的《今晚报》的“全家福”。
说起收藏《今晚报》的经历,还得从我的处女作说起。1983年12月底,我毕业后被分配到天津地热院。转年7月,当我得知《今晚报》创刊的消息,心里非常激动,在报摊上买了一份创刊号。每期四个版面中,我尤其喜欢副刊,遇到好文章总是剪下来留存,至今剪报本已有三十多册。
有一次,我在单位图书室看到一本原版英文杂志,其中有篇有趣的短文,介绍了世界上不同人种发音速度的异同,我觉得挺有意思,就将其翻译出来,冠以《讲话速度》的名字,试着投给《今晚报》副刊。本来也没抱太大希望,但没出一个月,竟然发表出来。这是我第一次投稿,也是第一次发表文章。有了这次经历,我就信心满满,由读者一跃而变成作者,自1986年11月这篇处女作发表迄今,我在《今晚报》上发稿的历史已历28年,连同发在《中老年时报》上的稿子,估计要超过300篇,这些文章后来多收入《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天津记忆·地质史上的天津》、《天津记忆·津沽谈往录》这三本书里。我在报社工作的一位文友在向别人介绍我时,总是喜欢说:“他是《今晚报》的老作者。”
由于与《今晚报》有着特殊缘分,所以,除剪报外,我还喜欢收藏它。《今晚报》创办之初,我几乎每期都保存下来。后来,由于单身宿舍太拥挤,只得当废品处理掉。但遇有重大事件,或者发行纪念刊、特刊及号外等,我还是会把整版的《今晚报》保存下来。
上世纪90年代初,天津的旧书摊开始繁荣起来。除沈阳道古物市场外,二宫、三宫、文庙和鼓楼等处,都曾出现过成规模的旧书市。于是每到周末,我都会光顾这些地方。那时,我经常先去三宫,然后再逛文庙。但凡与天津有关的旧书、旧报、旧杂志,都成了我的收藏对象。不经意间,收藏到早期的《新生晚报》以及天津解放后出版的《新晚报》、《天津晚报》。最近,我把这几份报纸拿出来拍了个“全家福”,以表达我对《今晚报》的感恩与祝福。
(投稿邮箱:woyuwanbao@163.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