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于收藏 甘甜自知

标签:
休闲 |
|
||||
2013-07-26
|
||||
一个近“知天命”之年的人,收藏天津书报刊历经30载,藏品上万份(册);累计发表文章1000多篇,著有《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天津记忆志愿者团队主编的《天津记忆》推出其《地质时期的天津》、《津沽谈往录》两部个人专辑;主编过《天津地矿工作二十年》,作为编委会成员,参加过河北、河西、和平、河东等4个区的政协负责编辑的十几部文史书籍编纂和组稿工作。目前,又有几家出版社正在与其商定出书事宜。作为侯福志初中时期老师的我,与侯福志是同村又是朋友,深感欣慰。我的学生侯福志可圈可点。 侯福志出生于石各庄镇李各庄村。少年时期,他比较贪玩,再加上正值文革后期,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很靠后。初中的时候,他开始努力学习,1979年考入黄花店中学读高中。两年后,他在全校4个班2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高考成绩位列全校第16名,考入了地矿部重点学校——长春地质学校。1983年12月毕业后,先后供职于天津第一地质勘探大队(今市地热院)、天津市地质矿产局、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从事过地质技术、行政管理和共青团工作。担任过团的干部、办公室秘书、法规处副处长、执法总队副总队长、地热处处长。按说,一个农村娃娃到这地步可谓功成名就,可侯福志自学取得了中文本科和法律专业大专文凭,业余时间痴迷于旧书报刊的收藏。每周六、日都去“三宫”、古文化街等旧书市淘宝,而且舍得花钱,即使在刚参加工作工资低时,为了一张报纸也志在必得。他收藏的《醒华日报》、《小说日报》、《广播日报》、《新世界(创刊号)》、《北洋画报》纪念专刊等等,大多是鲜为人知或难得一觅的孤本。 侯福志的“收”绝不是为了“藏”,而是为汲取书报刊里的信息并与历史、人物、故事、古建筑、地名、传说等联系起来挖掘探究。他笔耕不辍,步步生花:《纪晓岚笔下之武清》、《黄遵宪两过津门》、《严修与,<一沤阁诗存>》、《纪晓岚与宁河艾孝子寻父》、《谢添与南市》、《徐志摩与南市》、《梁启超最早的著作》、《章士钊<国闻周刊>》、《曹禺“万公馆”酝酿<雷雨>》、《天津寻“沽”》、《话说北少林》等等,发表文史类文章600多篇,成为天津民国书报刊收藏名家,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他先后被聘为河北区政协文史委委员,天津档案局天津近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土资源报<法制周刊>》特约顾问,并成为《今晚报》、《天津日报》、《天津中老年时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等报纸的知名作者。天津地方史专家、天津社科院罗澎伟教授和《中国国土资源报》资深记者吴岗先生曾对其撰文予以推荐。 涉猎广泛,贡献社会。福志以书报刊收藏为主,以及小人书、“红宝书”、毕业证、同学录、签名卡、名人档案,涉及天津地方的书报刊,包括天津各区县志、行业书、民间文学、文史资料以及天津地域为背景的小说等等,尤以武清家乡的名人、建筑、传说为最。先后发表了《白玉霜在三里铺》、《武清走出的白派传人》、《雷明远在武清修教堂》、《评剧皇后刘翠霞》、《评剧名生贾学章》、《王度芳智救新凤霞》、《时调艺人赵小福》、《黄花店无梁阁传说》、《杨村萝卜脆如梨》等等。 侯福志的收藏不仅为研究天津近代史提供了大量资料,也为天津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负责组织的“确认中国地学会在天津成立旧址专家论证会”,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直接应用于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中国地学会纪念碑已经建成并成为海河耳闸公园的重要景观;收藏的《天津商报画刊》有关《蝶(即:影星蝴蝶)婚专页》为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百年人物》专栏系列节目——《流年碎影》提供了孤本;宫以仁先生为其父宫白羽(与张恨水齐名的北方通俗小说家)出传记,《宫白羽与东方朔》一文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史料。此外,他还应天津图书馆、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等单位邀请,参加了多期天津地方文史公益讲座,由于他展示了丰富的藏品,且语言幽默风趣,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侯福志的收藏如痴如醉,其实痴而不痴,醉而非醉。他从历史文化中享受到了精神上的快慰,从对社会贡献中体现了人生的价值。愿福志“一生闻墨香,觅得珍品归”。 (作者:武清) |
||||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1/2013-07/26/24/2013072624_brief.jpg甘甜自知" TITLE="痴于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