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云若笔下的海光寺

(2013-04-23 11:36:10)
标签:

休闲

分类: 刘云若专区
http://epaper.jwb.com.cn/lnsb/page/221/2013-04/23/07/2013042307_brief.jpg

         刘云若笔下的海光寺

原载4月23日《天津中老年时报》“岁月”专版

              津门故里栏 
                    作者:侯福志

     据1926年《天津快览》记载,“海光寺,在天津县南五里即今法租界西开。清康熙四十四年建。初名普陀寺,五十八年御赐今额。殿宇宏敞,四园植柳万株。乾隆三十二年巡幸天津,有御制诗。又御书匾曰:‘普门慧镜’。据津门遗老咸云,海光寺实为津之宝地,在昔同光年间,晓日春晴,气清天朗,每于水光隐约中,出现空中楼阁。气象万千,其规模情形,与今租界紫竹林一带之楼阁相似。” 一直到民国时期,海光寺一带仍为水乡泽国,呈现出难得的野景佳趣,这从刘云若先生的《湖上听歌记》一文可以得到些佐证。

    《湖上听歌记》发表于1928年8月1日的《北洋画报》上。据载,1928年大暑后的第六天,北洋画报创办人冯武越(笔名为“笔公”)“发起为泛舟之盛会”。参加游览的男宾有:冯武越、王小隐、刘云若、许豪斋、王庾生、张聊公、王镂冰、李惠川、朱雪琦等报界、戏曲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女宾则有李雪痕女士、冯武越先生夫人及其妹二人。这一天傍晚,大家从《北洋画报》编辑部出发,男宾步行,女宾坐车。抵达墙子河后,雇了两条小船,沿河直到海光寺。“兰桨徐揺,过两桥洞,方入海光湖之湖心(以湖近寺故,姑妄名之)”。

   大家在船上尽情放歌,“许豪斋君吹横笛以弄晚风,王庾生君歌昆曲和之,仙音法曲,听之荡气回肠。”“李惠川复拉胡琴,庾生、聊公复歌《捉放》、《黄鹤楼》诸折”。另一船中诸闺秀,“亦都逸兴湍飞,各转珠喉。作低回小唱,真觉耳目俱畅。人月双清。且水中月近,耳底声幽,虽在人间,疑如天上。”

   “海光湖”上,往来游船,齐缀小灯,远远飘来,非常壮观。王小隐禁不住“对月而捻吟髭”;冯武越亦“不穿蓑衣卧月明”,“居然一烟波老钓徒”。大家游兴正浓,忽然飘来弦管之声,见远处有三四条小船,其中,在一条小舟之上,津门名票友刘叔度、金碧艳等,“正大奏其合沓之笙歌”。大家本来都是相识,在湖中意外相见,自然非常高兴。王庾生竟兴奋地跳上刘叔度的小船,与刘叔度一起合唱起了《南阳关》。夜深露重,游兴微阑。《天津商报》创办人王镂冰提议返棹,得到大家同意。归途之中,耳后笙歌,渐听渐远。许豪斋又吹起了横笛,若天籁之音。一直到抵岸分别,大家犹觉余音尚存。

   1928年8月1日这一天的《北洋画报》上,还同时发表了王小隐的《海光寺口占》一诗,对海光寺一带湖光水色亦颇多赞许:“此分居然别有天,维杨烟月灵湖船。声声玉笛江乡晚,不让东坡五百年(东坡黄楼吹笛,谓五百年无此乐矣,今夕有豪斋弄笛,波光月影,何减当年)。壁影流天照素波,清游争奈夜阑何。哀丝豪竹寻常甚,珍重人间珠玉歌(诸闺秀竞啭妙喉,歌坐宫洛神宝莲灯数阕,此曲只应天上有,弥足为胜游点经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