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十多年前的西沽桃花

(2013-04-10 11:04:41)
标签:

休闲

分类: 桑梓纪闻
津门故里
八十多年前的西沽桃花

原载《天津中老年时报》岁月专刊,作者:侯福志
http://s7/mw690/5e2a525ftd9f8f7be4d26&690
配图:龙悦花园桃树雪景(注:和以下正文没关系)

   八十年多年前,天津有一批聚集在《北洋画报》的报人,每年都到西沽去观赏桃花,留下美文和诗词。1928年4月14日,著名报人王小隐曾发表了《在西沽桃花树下去年旧游处》一诗:“武陵往事近何如,依旧香尘走钿车。仅此略同崔护意,偶然小别又年余。东风作意暖吹人,遽尔飘零减却春。我与芳菲两含笑,即今仍作一时新。清明微雨记山家,梦影追寻示有涯。但使心头长历历,不须重对艳阳花。”在诗人笔下,西沽就是津门的“桃花源”。

   根据作者自注,所谓“旧游处”是指1927年4月该诗作者与北洋画报创办人冯武越等一行5人同游西沽的地方。翻阅1927年4月20日的《北洋画报》,笔者发现了一篇《花开了》的文章,这篇署名“喜晴”的文章,记述了包括王小隐在内该报几位编辑游历西沽的过程。

  “这一阵看花的潮声,可以算得是达于极点了。本月初十(即1927年4月11日)的那天,北洋画报同人们,约定了第二天到西沽看桃花去。”次日早晨,冯武越、王小隐、张聊公、赵道生、喜晴等5人齐集到报社里面。考虑到路远,便叫了一辆汽车,带了一把暖壶和一些酒菜、面包等物,开始了一天的西沽之行。这一天,春风和煦,天清气朗。车子经由东马路、北马路,然后转到北门外,一直开到了北大关铁桥。过了铁桥,紧接着便到了河北大街上了。“街上车马拥挤不堪,有时还看见一队一队的军人,肩枪上刺,在道旁站着。”“大红桥被水冲倒之后,到如今还不曾修建好。还是用几只木船,缆在一处,这个桥梁,本地人叫做浮桥。名儿起得很恰当。不过这时水浅,桥梁的中部,凹在水里,车子在上面走过,危险得很。我们便下了车,让空车开到那边岸上。我们徒步走过桥去。”“过桥之后,上了车走不多远,便到了西沽。便带着很浓厚的乡村风味了。这旁的小孩子们,指指点点,大饶风趣。两旁的桃花,约有几千株,弄得艳丽非凡。这时大家都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愉快。”车子开到一座亭子的外面,大家便下了车,开始了拍照活动。在这5个人中,大家的心情并不都很快乐。如冯武越,他的相机曾被无意中弄坏了,所以颇为懊丧。王小隐“新赋悼亡,人面桃花,顿成隔世。情何以堪。心里的抑郁悲伤,自不消提起。”张聊公“沧海曾经,也是牢骚满腹。”唯独赵道生(赵四小姐之弟、大华饭店经理)“兴高采烈的东跑跑西看看”。

   经笔者考证,《花开了》一文作者“喜晴”,原名梅健民、梅健庵,别号“天行”、“喜晴”,原籍福建省,是北洋画报的一位编辑,也是一位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曾著有《天行室剧谭》十余万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