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清曾是珍珠之乡

(2013-04-09 11:37:24)
标签:

休闲

分类: 桑梓纪闻
武清曾是珍珠之乡
作者:侯福志
2013-04-09     天津网-数字报刊原载《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历史上,武清曾是珍珠之乡,很多人不了解,但史书中的确是这样记载的。

  据《元史.食货志》记载:“珠在大都(即北京)者,元贞元年(即1275年),听民于杨村、直沽口捞采,命官买之。”另据《元史·百官志》载,“管领珠子民匠官,正七品,掌采捞出哈珠于杨村、直沽等处,中统二年(即1261年)立”。

  “珍珠是美人的眼泪”,这个说法只是一种民间传说。但珍珠的形成却是伴着眼泪,只不过不是美人的眼泪,而是水蚌的眼泪。 

  珍珠是由寄生物或沙粒侵入水蚌的体内形成的。当异物侵入体内后,作为避免对体内软体组织伤害的保护性反应,水蚌的外表皮细胞不断地分泌珍珠质,类似于人的眼泪,将侵入物逐层包裹,经过一定时期的反复作用,每一粒异物都可能逐渐形成光滑的小圆球,这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珍珠。

  根据史书的记载,元朝时作为首都的北京,其珍珠产自杨村、直沽等地,因为运河的水与海水相连(历史上有潮不过“三杨”之说),水蚌个大体肥,且运河水中布满上游冲积下来的沙粒,因此,具备珍珠大规模形成的自然环境。为了控制珍珠的生产和供应,元朝统治者还专门设立了负责珍珠采捞、生产的官员。很明显,武清至少在元朝时已经是珍珠之乡了。

  其实,武清不仅杨村运河中生产珍珠,“三角淀”亦盛产珍珠。三角淀,又称苇淀、西淀,原位于市区西北子牙河、北运河之间,向西穿北辰区到武清区西部,“周回二百里”。1751年,修筑永定河南北遥堤,三角淀则被囿于两堤之间,由于放淤散沙作用,二十世纪初全部变为田畴。《长安客话》记载,“三角淀在县(武清)南,周回二百余里,即雍奴,旧有城池。据传每遇云雾朦胧,人们可见昔日城形四起,城门宛然”。关于三角淀珍珠,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晚清天津小说家张庆辰(1838—1897)在其《醉茶说怪》一书中,有一则名为《哈珠》的掌故:“西淀渔人每夜渔,辄见水上有光荧然,及晓始灭,如是有年。”一天晚上,渔人在放光处网得一只大哈(即水蚌),回家后放在水盆里,就出去卖鱼。其妻将大哈放在锅中煮熟,没想到在哈腹中发现了一粒粒的珍珠,“珠如指顶”,取出时色已“黄暗”。渔人回家后埋怨妻子,其妻也非常懊悔。二人正在拌嘴过程中,有二人款款而入,并言:“珠已熟,无用矣。如愿售,请赠十千。”渔人自然高兴,赶快将珠卖给二人,“二人得珠欢跃而去”。当渔人发现有异,已悔之晚矣。原来,珍珠外皮都是钙质,钙质遇热会更结实,渔人自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将珍珠贱价售出。

  (作者: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武清籍)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1/2013-04/09/18/2013040918_brief.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