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水沽流行一种说法,咸水沽乃为退海之地。这句话没有错,清代张涛《津门杂记》早有记载:“咸水沽,在城东南五十里,该处左近旧有蚌壳满地,深阔无涯,至今不朽,想昔日之海滩即在此无疑也。”这句话概括的是4000年以来的咸水沽沧海桑田的变化。因为4000年前,咸水沽还是大海,随着1万年前地质史上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海洋开始向东退却,加之黄河冲积造陆作用的影响(历史上黄河曾在天津入海),咸水沽在3000年前就已开始变成了陆地。张涛所言“蚌壳满地”,就是今人所说的“贝壳堤”。
那么,在更远的时期以前,如10万年、100万年甚至1亿年前,咸水沽这块土地又是什么样子呢?
咸水沽这片土地的形成至少在13亿年以上。能够提供佐证的,是在咸水沽钻井揭露的古老的雾迷山组(因蓟县“五名山”谐音得名)地层。这套地层形成于距今13亿至12亿年之间,在近1亿年时间里,累计沉积了厚达4000米的含有叠层石(藻类生物化石)的白云岩。这表明,12亿年前咸水沽一带是一片古海,当时区内气候温暖,水中游离的氧含量比以前有明显增加,为生物繁衍提供了良好环境。
从距今13亿年前开始一直到7000万年前,咸水沽进入地台发育期。在12亿多年的时间里,咸水沽在地壳内部应力以及海洋、湖泊等外力作用下,沉积了1500米厚的基岩,包括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等四套地层,成为华北地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奥陶系地层是巨厚的纯质石灰岩,发育有巨大的溶洞。去年10月,有关单位在咸水沽南环路组织地热井钻探施工,在钻进至地下1700米深的岩石地层时,钻井所用的泥浆发生了严重漏失,经研究证明,泥浆就是被巨大的溶洞所吞噬的,而该溶洞的年龄足有4亿年。
自7000万年以来,咸水沽进入盖层发育期,在这个时间段,咸水沽几乎都是陆地,并伴有数次规模不等的海侵,依靠河流的冲积作用,形成了约1500米厚的沉积物,其中下部的新近系馆陶组地层以砂岩为主,上部的明化镇组地层以及再上部的第四系盖层则以细砂、黏土为主。
在咸水沽地下有一条以咸水沽命名的断裂。这条断裂由南八里台西侧开始一直延展到咸水沽镇北,长约10公里左右。该断裂埋藏在1400米之下,切割了几乎所有的基岩地层,由于这条断裂非常短,且埋藏较深,虽然对咸水沽地壳稳定性存在影响,但并不会引起大的震害。相反,由于该断裂具有导水性,因此往往成为地热流体的通道,位于津沽西大桥东侧祥福里的一眼地热井就位于这条“咸水沽断裂”上。
咸水沽地下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热库。地质专家指出,咸水沽位于万家码头地热田北部的小韩庄凸起之上,分布着蓟县系雾迷山组、奥陶系馒头组、新近系明化镇组3个热储层,年可采量可达100万立方米。迄今为止,咸水沽镇已开凿地热井10眼,其中最深地热井达到3200米,供暖能力超过100万平方米,每天全镇有数万人享受地热带来的温暖。
石炭系是重要成煤地层。有趣的是,在咸水沽地下1600米左右,同样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煤层。不久的将来,人们或许可以将地下的煤层直接气化,然后用管道将煤气输送到每家每户呢。
古镇咸水沽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http://epaper.jwb.com.cn/jwb/page/1/2013-01/22/17/2013012217_brief.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