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土资源法制十年征文:由“地上走”到“天上看”

(2012-10-10 16:07:35)
标签:

休闲

分类: 国土管理
   

    原载10月10日《中国国土资源报》法制周刊

    编者按

    殷殷期盼、万众瞩目的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回顾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土资源法制工作走过的十年历程,无论在建立健全国土资源法律制度,加强国土资源管理队伍建设,还是强化国土资源普法宣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等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从“有法可依”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跨越和发展。

  在喜迎党的十八大之际,《法制周刊》将分两期推出特别策划,通过基层国土资源工作人员亲身经历和感受,讲述国土资源法制建设不断健全、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的历程,回顾执法监察方式从简陋平面化到立体化、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梳理普法宣传方式不断创新、从街巷宣传到法治文化传播的蓬勃脉络,感受广大农民群众依法用地、依法维权意识不断提升带来的可喜变化,展现国土资源法制工作十年来的巨大变迁。

   

    高新技术手段为执法监察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执法人员的工作重心逐渐由过去的人工巡查转变为网上即时监控,真正实现了由“地上走”到“天上看”历史性转变。

  □侯福志 

  笔者近日观摩了某市国土资源局执法监管指挥平台,在大尺寸的显示屏上显示有近百个视频监控基站的实时画面,覆盖了数十万亩基本农田。过去靠人工巡查才能发现的违法占地行为,如今直观地在视频镜头前一览无余,执法监察人员可以依据视频画面,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真正做到了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高新技术手段的成功应用,使执法监察手段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铸就了保护耕地红线的钢铁利剑。

  2003年前后,各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陆续组建的时候,执法手段极端落后。那时每周安排执法人员到现场巡查,由于人手少,只能围绕着中心城区周边转圈,视线所及,不过是城市及县城环线路两侧及周边范围,郊县的农村仍然是执法盲点。若手头有一些案件需要办理,几个星期不巡查也是常有的事。由于不能做到早发现,许多违法占地的建筑物在几个月甚至几天之内拔地而起,给查处及拆除工作带来相当难度。如某不法开发商在集体土地上建设了数幢“商品楼”,当执法人员发现时,大部分房屋土建工作基本完成。为了制止不法行为,国土资源部门曾在报纸上刊发公告,要求开发企业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向集体经济组织退还土地。但事实上,拆除成本颇高,对企业、对国家都是一种资源浪费。若能够及早发现违法行为并将其消灭在萌芽,不就可以减少执法成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吗?

  2006年前后,卫星遥感图片的应用,好似给执法人员插上了翅膀。通过卫星遥感图像比对,一年当中的土地利用情况变化,可以很清楚地被圈定在图上,然后现场核查,即可以发现违法行为的踪迹。但遥感图像具有周期性,最长是一年,最短也要一个季度,只能解决“发现”问题,还做不到“早发现”。

  2008年,笔者曾经到上海市国土资源部门进行调研。上海市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如他们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网上执法监察系统,每部执法车辆的巡查路线、巡查动态通过GPS可以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占地建设行为被发现后,可以在第一时间传回后方指挥系统。通过执法人员比对,可以很快判别出建设行为是否合法,给治理违法行为赢得了宝贵时间。于是,天津市也借鉴了这一系统,通过“一张图”工程,实现了对违法行为实时掌控,初步做到了违法行为的“早发现”。

  2009年以来,各地在卫片执法检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监控手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视频监控手段的应用。据了解,一个视频监控镜头可以控制大约3平方公里的面积,在我国北方,平均每个村庄只要建设1个视频监控基站,就可以实现耕地监控的全覆盖,而且因为是全天候的即时画面,只要动土就会被发现,“早发现”到“及时发现”的转变,使执法手段又迈上了新台阶。

  高新技术手段为执法监察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视频监控系统的普及,执法人员的工作重心逐渐由过去的人工巡查转变为网上即时监控,违法案件查办实现了网上运作,执法监察工作真正实现了由“地上走”到“天上看”的历史性转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