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杂技表演艺术家孔祥瑞

(2012-03-22 17:12:38)
标签:

休闲

分类: 桑梓纪闻
作者:侯福志2012-03-20     原载《天津日报.武清资讯》天津网-数字报刊
    武清路南一带是著名的杂技之乡,从晚清到民国的六七十年里,以六道口、王庆坨、汊沽港为中心的方圆百里地方,形成以空竹、飞叉、杠子为代表的杂技培养基地。从这里走出的民间艺人不下二三百人,其中许多人成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在全国几十个大的杂技团担任主演。其中有一位杠子表演艺术家孔祥瑞。

  孔祥瑞,1912生,武清县汊沽港村人。从13岁起便加入村里的攀龙会,随后拜王庆坨人肖俊贵为师。肖俊贵在当时已是民间著名的杠子演员。汊沽港村距离王庆坨十几里地,孔祥瑞经常步行到王庆坨学艺。孔祥瑞进步很快,不仅学会了所有杠子表演形式,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技巧,其中特别擅长“下把”活。

  据《天津文化艺术志》载,杠子由4棵支架支起横杠,由十几个人轮流表演,类似于体操项目中的单杠。但杠子本身不是铁制是木制,主要是白槐木、花桑木,直径约5至7厘米,两端镶有防裂铁箍。其特点是坚固光滑富有弹性。杠子在表演上有上中下三种把式。“上把”活多为在杠子上的顶功技巧,如单手顶、八字顶、元宝顶、拳头顶、磨盘顶、交叉车轮、砸踢前后燕子,以及跟头下杠等;“中把”活有前后搂空、上下十字绊、盘龙搅柱等;“下把”活包括紧背丫、单背丫、刀切丫、二棒子丫、拇指丫、砍桃穿树林等。孔祥瑞擅长的即为“下把”活。

  杠子本为民间杂耍技艺,多在逢年过节行香走会时进行表演。后来,许多艺人陆续离乡进入城市,在天津、沈阳等城市撂地卖艺。再后来进入杂耍场,成为一门杂技艺术,表演杠子成为艺人谋生的一种职业。1931年,孔祥瑞与师傅肖俊贵在日本加入安松马戏团,先后在东北及朝鲜、东南亚一带演出。在日本演出时,他与师傅把单杠改成相距3米远的双梁杠子,在技巧上增添了在两架杠子之间的蹿跳、跟头飞等惊险的高难动作,使杠子节目有了大的突破,成为“双飞杠”。抗战期间他回到家乡授徒传艺。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了孙宝恒组织的同乐杂技团,随军南下进行慰问演出,受到部队领导表彰并为之题词“臂力似项羽,蒋贼心胆寒”。20世纪40年代,山东马戏艺人杨可元(绰号杨小辫)及其侄子杨发奎共同组建“双盛马戏班”。1948年,该班来津门演出并落户,更名为“中华马戏团”(天津马戏团前身),时有演职人员50余人,孔祥瑞加入该团并成为演出主力。解放后,孔祥瑞先后在中华马戏团、天津杂技团担任主演,不仅在团里担纲演出,而且注意培养新人,成为德艺双馨的杂技表演艺术家。1998年,孔祥瑞去逝。 

  笔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在武清西南部的李各庄村,离汊沽港村只有不到二十里的距离。据我父亲介绍,他小时逢年过节,利用串亲的机会到汊沽港、渔坝口、二光等村看杠子表演,那时杠子是与飞叉、空竹以及各种花会一起表演的。空竹表演以六道口村的老刘家为主,而飞叉表演则以王庆坨肖家为主。但杠子表演技艺性更强,所以更能够吸引人。

  (作者:天津·武清籍)

  

  侯福志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1/2012-03/20/20/2012032020_brief.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