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iddle/5e2a525fgb1f778fca598&690
葛沽合号小江南
原载2011年11月18日《天津中老年时报》“岁月”专版
"津门故里"栏目
作者:侯福志
翻开《津门诗钞》等诗集,葛沽在清朝诗人笔下,往往有“小江南”之誉。
乾隆时期天津举人汪舟的《桐阴小筑.迎銮曲》:“葛沽旧号小江南,帝辇来游春又酣,红白桃花黄绿柳,无边佳景入琅函。”
乾隆时期天津诗人周焯的《卜砚山房诗钞.葛沽》:水车灌井疾于毂,少妇推犁健似男。莫讶此乡风景别,迩来何处不江南。”
嘉庆时期天津诗人崔旭《津门百咏》:“满林桃杏厌黄柑,紫蟹香粳饱食堪。最是海滨风味好,葛沽合号小江南。”
那么,葛沽缘何称作“小江南”?
笔者认为至少有两点原因。一是由形成时的地貌条件决定的。葛沽是古渤海湾海退时形成的,能够提供佐证的是现存的贝壳堤。民国时葛沽人苏之銮的《星桥诗存》曾把贝壳堤列为“葛沽八景”,徐国枢有诗赞曰:“久将蜃市化为田,世变沧桑不计年。岸畔至今余蛤在,依稀点点结珠圆。”
贝壳堤是天津海退时遗留下的海岸线,呈南北向线状展布,高出地表二三米,宽达一二百米左右。迄今全市共发现4道贝壳堤,其中涉及津南区的有两道,即第二道、第三道,按照形成年代由近及远划分,第二道位于泥沽、邓岑子(位于葛沽镇西南部,属葛沽镇)一线。形成的于2500到2300年间。第三道位于巨葛庄、八里台一线,形成于3800年到3100年间。葛沽位于第二道贝壳堤以东,推测成陆时间在宋朝(距今800年左右)。成陆后的葛沽一带毗邻沽水(即海河),沼泽遍野,水道纵横,洼淀广布,加之气候温湿,故杂草丛生,野鸟成群,堪比江南秀色。
二是由葛沽的开发史决定的。葛沽地处沽河南岸,据《天津县志》载,宋时葛沽被置为军事据点(名为“鲛脐港铺”)并进行屯垦。元朝开通海运后,葛沽境内设有丰财盐场,并成为南北物流集散地。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天津海防巡抚汪应蛟在天津葛沽境内组织垦田种植,穿渠灌水,试种水稻。后陆续开发,逐步形成了以“求、仁、诚、足、愚、食、力、古、所、贵”命名的所谓“十字围”(即水稻种植区)。万历四十一年(1613),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徐光启在津南一带垦植,其中在葛沽购置田产20顷,作“围田”种植水稻。水稻原本产自南方,“十字围”独具水乡风貌,作为鱼米之乡的葛沽不是江南而胜似江南。清朝诗人华长卿《十字围》一诗云:“河水澄清红稻肥,田间燕子双双飞。葛沽遥接贺家口,土人相传十字围”。清诗人樊彬亦有《十字围》一诗云:“水田漠漠连平芜,插秧远近秧马扶……南人漫说江南好,尝新亦有葛沽稻。”
一直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葛沽仍保留着江南水乡风貌。民国时期著名诗人冯文洵有“一棹菱歌唱五湖,鸡头米熟剥明珠。请尝小站营田稻,香味何如较葛沽”的诗句。苏之銮《小江南》一诗云:“地处津东入画堪,此间曾谓小江南。地流清浅珠联七,湾水萦回地绕三。春雨杏花红滴滴,秋风稻穗碧毛参。金陵风物看如许,莫笑诗人侈口谈。”读其诗,葛沽古镇如在画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