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记忆》:地域文化的传承者

(2011-11-05 16:15:08)
标签:

休闲

分类: 桑梓纪闻

http://s8/middle/5e2a525ftb0f884c21327&690
    笔者珍藏的《天津记忆》百期纪念专辑签名本(在今天上午在南开大学专家楼举办的纪念仪式上,每位代表可获得1本纪念专辑,其中全部40名与会的文史专家学者签名本仅有4册,分别由张建、由国庆、周利成和本人保存)
http://s5/middle/5e2a525ftb0f88a797354&690
             《天津忆忆》百期藏书票(带编号)
http://s4/middle/5e2a525ftb0f88ec9ee73&690
         天津记忆百期目录
http://s14/middle/5e2a525ftb0f8932ec50d&690
                 笔者的纪念文章
http://s12/middle/5e2a525ftb0f89731df6b&690
                笔者为《天津记忆》百期纪念专辑题诗
           原载于2011年11月5日出版的《天津记忆》第100期

 

               《天津记忆》:地域文化的传承者

                                               ○侯福志

    在笔者的书架上,有一套共80余本的《天津记忆》,这套看似极普通又极富特点的杂志,却是笔者的珍爱。每当华灯初放,我都要在书房灯影下,细细品味《天津记忆》的每段文字。

   《天津记忆》创刊于2008年冬。这是一本不定期的民间刊物,一本极厚重、极丰富、极具地域色彩的乡邦文献集。3位编辑均为有志于地域文化传承、保护的青年才俊,也是笔者的同道和好友。王振良,南开大学高材生,《今晚报》出版部副主任,卓有成就的天津地方史专家、中国小说史研究专家,以学问深,人品好,热心乡土文化保护而为天津文史界所推崇。张元卿,苏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原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是享誉国内外的中国北派通俗文学研究专家,曾到韩国等地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穆森是最年轻的编辑,别看年龄最小,只有二十几岁,但他却是天津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建筑保护专家之一,2009年曾获得“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奖。

    在《天津记忆》创刊号上,笔者见到了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教授题写了刊名。还看到了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先生的题词:“保护文化遗产,留住天津历史记忆”。再看内容,更令笔者为之欣喜:在“津门忆往”栏,有宾如的《儿时旧事》、穆森的《闲话西沽》、杨毓萱于淼的《忆1936年出皇会》,文字虽都不长,且多为闲来之笔,然却多是作者的亲历亲为,不失为鲜活的民间史料。在“吃在天津”栏,有老九的《金街忆旧话美食》、耶律寒烟的《吃在红桥》,以朴素的文字,展示了作为北方大码头的天津卫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沽上风情”栏,有李瑞林的《蓟运河三宗宝》、李学韩的《跳河凌》,作者以详实、生动的笔墨,向读者介绍了塘沽、汉沽一带的旧风物、旧风情。在“回望历史”栏,有张元卿的《凝望规庵》、王勇则的《“笔部队”与“宣抚班”》、王振良的《杜鱼诗话》,以严格的考据,精细的史料,通俗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了晚清、民国以及日据时代的特殊历史以及一些文化名人的创作活动,仿佛把我们又带回了那个逝去的时代。

    第一次读到《天津记忆》是在2009年的春天。此前,笔者曾在报纸上听说《天津记忆》创刊的消息。因为印量不多,所以要找到这本杂志的创刊号很难。就在笔者为此而大伤脑筋的时候,偶然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发现了这本创刊号,于是花了30元的价钱把它收入囊中。自此以后,每当一本本散发着油墨芳香的《天津记忆》面世的时候,我都要向几位编辑们索取,并且开始了长达几年的集藏活动。也许是因为近水楼台之故,笔者几乎阅读了《天津记忆》的每一期文字,并且在前几个月的文友聚会上,我得到了全部80期的《天津记忆》。

    系统性是《天津记忆》第一个特色。《天津记忆》创刊依始,便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个人转辑,使《天津记记》的内容极具系统性。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者面临着出版难的问题。一部很好的书稿,凝聚了作者多年的心血,但也许是因为受众面太窄,也许是学术性太强,这些著作迟迟得不到出版的机会。而《天津记忆》并没有这个限制,无论是专家学者的著述,还是普通市民的口述资料,亦或是摄影家的图像资料,只要具有传承价值,都可以成为选题。这客观上弥补了出书难的缺憾,许多有相当学术价值的著作,借助《天津记忆》得以传承。几年来,《天津记忆》推出了二三十位专家学者的个人专辑,包括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的《来新夏著述题要》、《弢庵自订学术年谱》、《沽上闲弹》、《天津的人与书》、《邃古主人速写》、《邃谷书香》系列专辑,天津社科院研究员孙玉蓉的《沽上文苑著述谱》,著名史学家罗澍传与画家王志恒合著的《天津老胡同》,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的《七十二沽人语》、《周汝昌先生三章》、《沽水情缘》、周汝昌与天津地方史专家韩吉辰合著的《水西庄与红楼梦》,著名孙中山研究专家葛培林的《鸦片片战争与天津史料编年》,著名民俗学者、老广告研究专家由国庆的《老广告:散落的天津日记》、《卫嘴子谈吃》,文史专家王振良的《鲜为人知的天津洋楼》,民国史专家周利成的《天津老画报》,地方史专家尚洁、王志恒的《天津皇会图说》,地方史专家李学韩的《塘沽盐业史话》,著名摄影家、今晚报记者张建的《“老南市”记往》、《最后的南市》、《口述堤头》,画家王志恒的《天津“俏皮话”》。笔者撰写的《地质时期的天津》、《津沽谈往录》两部各十几万字的专辑亦被编入《天津记忆》第56期和第73期,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权威性是《天津记忆》第二个特色。《天津记忆》推出了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专辑。这些专辑都是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心得,许多文章具有独创性,其研究成果在学术上亦堪称一流。如以纪念民国武侠小说大家宫白羽创作成就的《宫白羽研究专号》,以纪念著名通俗小说大家刘云若的《刘云若逝世甲子纪念集》,以纪念著名教育家、南开学校创始人严修的《研修甲集》、《研修乙集》、《蟫香馆诗钟》,以纪念天津崇化学会著名文史专家郭霭春的《残吟剩草笺补》(李炳德补注)、《怀念郭霭春》,以纪念甲骨文专家王襄的《甲骨学与天津》,以纪念著名学者、天津“方言岛”理论创始人、天津贝壳堤发现者李世瑜先生的《瞻望穿月斋—悼李世瑜先生》、《穿月斋社会历史学辑稿》,以纪念著名语言学家的《曹聪孙教授纪念集》,为纪念武侠小说大家平江不肖生的《走近不肖生—向恺然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专号》,以纪念著名作家关永吉先生《张守谦先生逝世周年纪念集》。另外,还推出了以纪念河北水产专科学校成立百年的《河北水专资料集》、《河北水专照片集》、《水产教育百年论文集》等系列校史专辑。

    地域性是《天津记忆》的第三个特点。文化本身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地域性是统一性的多方面表现,它本身是统一性的一部分,地域性丰富了统一性。正是由于文化的地域性的特点,引起了人们对地域文化的关注。这几年,天津地域文化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普及推广,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2004年天津建城设卫600年,天津开展了大规模的地域文化研究普及工作,使地域文化研究向更高水平迈进。《天津记忆》承接余脉,在地域文化研究上继续做出重要努力,因之使《天津记忆》保持了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品味《天津记忆》,仿佛打开了一页一页尘封的天津历史,在逝去的时光隧道里来回穿梭。《天津记忆》虽地域色彩较浓,但却秉持开放的理念,把关注视角放在了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界名人身上,在内容上也并不排斥非地域性的内容(如阎道生的《唐宋诗合选绘图》),因此吸引了全国文化界的关注。记得笔者在2009年4月、5月连续参加了由天津历史建筑保护志愿者团队暨《天津记忆》编辑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宫白羽学术讨论会”、“津门论剑—民国北派通俗文学学术讨论会”,这两次会议大都是民间性质,但却吸引了具有全国影响的专家学者,其中在“津门论剑--民国北派通俗文学学术讨论会”上,仅台湾就来了叶洪生、龚鹏程、林保淳等3位大学者。大陆著名学者则有孔庆东、范伯群、周清霖等。天津地方史专家则有葛陪林、郭武群、倪斯霆、闫立飞、张元卿、由国庆等。另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武侠小说版本收藏家顾臻、林鸥、胡立生等。民国时期以天津为阵地的武侠小说大家的一些后人也莅临会议,包括宫白羽之子宫以仁、王度庐之女王芹、还珠楼主之子李冠鼎等。

    《天津记忆》就像一条红丝带,把散落在民间的一颗颗珍珠串连在一起,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著名语言学家、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先生在《庆贺<天津记忆>出版六十六期》一诗中表达了对《天津记忆》的肯定和祝福:“天津记忆,壮哉大气!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无怨无悔,群策群力。涓涓汩汩,广搜博辑。多元包容,开卷有益。册府浩浩,佳作熠熠。英华萃集,名家联璧。肉食素餐,草根傥倜。文保伟业,庶民辅翼。大顺六六,功业屡立。骅骝驰骋,老骥伏枥。蓬莱文章,看我津邑!攀越百期,诸君努力。”

另据笔者向王振良先生了解,到2011年9月份前后,《天津记忆》出版即将达到百期,总字数在千万以上。由于《天津记忆》并无经费来源,只靠几位编辑自筹资金出版,故能够支撑百期实属不易。笔者愿借纸张一角,亦表达对《天津记忆》编辑们的祝福和感谢:

                              天津记忆百期陈,

                              乡邦文献得保存。

                              传承文化齐努力,

                              保护遗产共耕耘。

                              编辑三载功夫大,

                              文字千万成果深。

                              无怨无悔做大事,

                              功在当代利子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