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成栋笔下的掌故

标签:
休闲 |
分类: 桑梓纪闻 |
|
|||||||||
|
|
|||
2011-11-01
|
|||
梅成栋(1776—1844),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天津著名诗人,著有《欲起竹间楼存稿》、《吟斋笔存》等书。
梅成栋辑成了被誉为诗歌总汇的《津门诗钞》(三十卷),内收元、明、清以来共四百多位天津籍诗人或者外地流寓文人撰写的有关天津的诗作三千多首,为天津地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记载,清朝康熙年间,蒲州太守刘登庸生有一女名秀姑。秀姑天姿聪慧,美丽绝伦。有一次,刘登庸进京期间,结识了山阳县孝廉捐道衔程光奎。程光奎有一子名允元,年龄与秀姑相当,人品、学问极佳。于是由父母作主,秀姑与允元定婚。但不久,允元随父南归,从此音信遂绝。 刘登庸因事被罢官,不得已由家乡平谷迁到了天津的北仓,几年后便离开人世。刘登庸本为清官,家中并无积蓄。秀姑与庶母、姐、妹、嫂、侄及弟清善、崇善共计八口租住在李姓的一间破房子里,过着无衣无食的日子。北仓有张、赵、翁姓三位义士,有感于秀姑一家的遭遇,经与“准提庵”尼姑照震商议,将一家老小迁到庵里安顿,三位义士还集资数千送给秀姑一家。但不久,除秀姑外,一家人还是相继病饿而死。十六年后,秀姑随尼姑照震迁到天津城内“接引庵”。“庵中有醮事,妇女纷来,知女名,争欲识之,女闭户不听,人皆敬羡而去。”秀姑还有一位弟弟叫宗善,曾入赘武清范瓮口(今王庆坨大范口)李氏,并生有一子名叫永安。宗善曾出门到湖北,但不知何故一去未返。永安长大后曾驾马车探望秀姑,欲接到范瓮口,但秀姑坚辞不肯。 再说程允元。自从允元随父南归后,因其父病故而家道日渐衰落。每欲北上寻找秀姑,其兄均加以阻拦。曾有人传说秀姑已死,其兄劝允元再娶,而允元不允。一晃过去了三十多年,程允元在表侄杨吴增的陪同下,坐船沿运河北上到了北仓,打听秀姑墓,当地人全然不晓。于是顺路到了杨村,拟前往平谷。在杨村时遇到北仓人王福功,在王的引领下找到了接引庵。女尼照震接待了允元。照震说:“你来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从前有一位少年丧偶,托其亲属给秀姑说媒,秀姑因觉得有辱贞洁而绝食两天。我急忙谢罪才算了事。我已发誓再不涉及婚姻之事。你走吧,别再侮辱秀姑的人格了。” 允元没办法只得惆怅离去,到了船上对其表侄说明原委。其表侄深为感动,约请当地百姓连名掌督运船的官员,呼吁官府成全他们二人。金之忠派巡司吴喻尼去做秀姑工作。秀姑以无父母主婚为由拒绝。吴喻尼说:“县父母,真父母也。且女之所守者,为程也。程已至,而犹不嫁,将何谓乎?”……秀姑“泫然泣下”,终于答应了婚事。 婚礼结束后,金之忠又“赠以金斧,为具关文,送之南旋”。作为义男贞女的程允元和刘秀姑,在经历了五十年的磨难之后终于成为眷属,演绎了一则流传千古的佳话。有趣的是,秀姑南旋时,山阳县知县金公显亦为天津人氏,他为二位新人盖了住房,并发给了“糊口之费”。这个故事后来被改编成了戏剧,在演剧时,有“两金太爷”之称,正如梅成栋在诗人张湘《刘贞女诗》后所加的按语中说:“贞女之事始于金,终于金,始于天津地,终于天津人也,亦奇。” (作者:天津市·武清籍) |
|
|||
2011-1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