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福志
知名学者罗文华先生近日撰文--《枳逾淮亦能为橘》,文章说,“外埠出版社,尤其是作为中国文化中心、出版重镇的上海的出版社(指上海远东出版社),在短期内密集地出版十余种天津作者的本版书,这在出版史上是第一次;上海出版社连续出版这么多天津作者的书,且在短期内即见“双效”,这在出版史上也是第一次。因此,说此举创造了当代出版界的一个“奇迹”,是毫不过分的。”罗先生还将出版界“枳逾淮亦能为橘”的奇迹称之为“远东现象”。
前不久,上海远东出版社曾在天津南开大学举办的
“远东收藏系列”年会,会上隆重推介了这家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天津作者的新书,包括章用秀的《古玩投资实用宝典》、倪斯霆的《旧人旧事旧小说》、侯福志的《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由国庆的《老广告里的岁月往事》、张元卿的《漫拂书尘》、王勇则的《图说1915巴拿马赛会——光耀世博史的中国篇章》、马波的《浮梦旧书海》,还有张铁荣、王羽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著作。笔者在会上亲身感受到远东出版社的领导的战略远光和国际化视野,并深为“远东现象”所感染和触动。
文华先生的结论是中肯的,也是实事求是的。之所以会出现远东现象,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一是,远东出版社,作为一个在收藏界具有相当影响的出版社,其领导和员工均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胸怀,能够立足上海,放眼全国,面向国际。这是能干事、干大事、干成事的关键。二是,上海与天津两地文脉相通,人脉相连。无论是新闻界,艺术界,还是文化界,都是如此。远的不说,就说民国时期,上海的新闻人在天津办报纸,天津报人在上海推出出版社,并不是个案,如《大公报》、《国闻周报》等,许多新闻人同时享誉两地,如张琴南、徐铸成、王芸生、罗隆基、朱晓芙、史量才等。再如文化界。旧上海有许多天津籍电影导演、演员,如沈浮、谢添、黄佐临等。评剧界许多演员,如朱宝霞、白玉霜等亦是在上海走红。三是,上海人给天津人出书有着悠久的传统。“远东现象”也可以说是“励力现象”的再现。上海励力出版社曾在上世纪三四十代密集推出天津作家刘云若的数十部作品,如《碧海青天》、《红杏出墙记》、《换巢鸾凤》等,使这位天津籍作家由上海走向了全国,套用文华先生的说法,可称之为民国时期的“励力现象”。四是,天津文化底蕴深厚。开埠以来,天津是我国第二大城市,北方的中心城市,许多方面与上海一样,是一座开风气之先的城市,存在丰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因此,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学者、收藏家,并且世代传承。当今天津文史界、收藏界,也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之所以出现“远东现象”的一个关键因素。五是,一批有眼光的学者助力推动。大学者罗文华先生两年多以前,曾向上海远东出版社编辑室主任、“远东收藏系列”策划人黄政一先生郑重推荐天津几位作者及其著作,有牵针引线之功。另外,著名北派通俗文学研究专家张元卿、著名文史专家王振良等为繁荣天津文化,提升天津文化品位,亦曾多方奔走,不辞辛苦,可谓贡献卓著。
6月7日,远东出版社人资身出版人黄政一先生时隔八个月后又一次来津,受到天津作家、学者们的欢迎。知名学者、藏家罗文华、葛培林、倪斯霆、王振良、王勇则、马波、李力夫、侯福志等,与黄政一先生又一次聚首畅谈,作为“远东现象”当事人,大家又一次谈起了“远东现象”,并为“远东现象”鼓与呼,这不啻为天津收藏界的又一佳话。
注:6月7日晚,在欢迎黄政一先生的晚宴上,王振良先生将其两年时间编辑出版的《天津记忆》(1-80期),分赠给每一位藏家,令大家十分感动和快慰。
http://s1/middle/5e2a525fga52d16f55850&690
《天津记忆》第73期为博主本人的《津沽谈往录》
http://s3/middle/5e2a525fga52d1835e222&690
左起:马波、王振良、罗文华、黄政一、葛培林、倪斯霆、王勇则、李力夫、侯福志
http://s15/middle/5e2a525fga52d198598be&690
1-80期《天津记忆》大全套
http://s8/middle/5e2a525fga52d1b4001c7&690
《天津记忆》创刊号
http://s12/middle/5e2a525fga52d1cfa8f5b&690
天津记忆内页目录
http://s16/middle/5e2a525fga52d1ef2158f&690
《天津记忆》第56期为笔者所著《地质时期的天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