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津北部的盘山,号称京东第一山,历史上曾被列为中国十五大名山之一,而与泰山、庐山、普陀山齐名,并因乾隆皇帝“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诗句而闻名遐迩。
按照地质学的分析,盘山呈岩株状产出(周边被中上元界灰岩地层所包围),方圆六十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864.4米,是1亿年前中生代时期形成的侵入岩,经地壳运动后穿透古老的中上元古界地层而突出地表,并经长期风化剥蚀而形成。由于花岗岩节理、裂隙极为发育,故山势奇伟、怪石嶙峋,还由于花岗岩风化后,形成富含微量元素的麦饭石,所以,盘山及周边植被茂密,水体清冽甘甜。
由于独特的岩体及构造条件,盘山形成了集山、水、林、泉、石构成的自然景观,尤以“五峰”、“八石”、“三盘”称绝。“五峰”系指挂月峰、紫盖峰、自来峰、九华峰、舞剑峰。主峰为挂月峰,雄伟险峻,婀娜多姿。其余山峰分列四侧,或突兀而立,或一平如砥。“八石”包括悬空石、摇动石、晾甲石、将军石、夹木石、蛤蟆石、蟒石、天井石。这八石,或惟妙惟肖,或横空出世,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慨叹:“峰峰有活石,石石挟仙气。一石置一山,一山一点翠。”“三盘”是指山的上、中、下三部分,分别称之为上盘、中盘、下盘。上盘以松取胜,松林成海,枝叶交盖。中盘以石称奇,千姿百态,鬼斧神工。下盘以水夺势,飞瀑流泉,水滴石穿。
值得一记的是上世纪30年代,著名石油地质学家潘钟祥(当时是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生)对盘山进行的地质调查和测量,这段鲜为人知的史实,在盘山文化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1931年7月,中国地质调查所组织并资助在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就读的高振西、潘钟祥等7名地质专业的学生进行野外实习考察。其中潘钟祥与陈恒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盘山进行了地质调查。回京后,潘钟祥于9月20日撰写了《盘山附近地质》的考察报告。该报告为手写竖排,16开本共11页,约4500字。主要内容有三个部分:一是对盘山地形地貌进行了测量和描述。盘山东西宽约9里,南北长约17里,全为花岗岩侵入体。“林木丛生,泉流潺潺”,颇有江南风味,认为盘山为京东风景最佳之处,与北方多荒山秃岭明显不同。指出云罩寺为最高处,约900公尺。二是对盘山一带地层和构造进行了分析。认为盘山花岗岩体之外地层是震旦纪时期形成的海相沉积岩,可细分为5个部分。自下而上依次为下石灰岩,黑色页岩、上石灰岩、黄色页岩、石灰岩。盘山一带构造比较简单,花岗岩侵入体之外地层的倾斜方向随花岗岩而转移,即北侧倾向于北,南侧倾向于南。可见,震旦系地层自形成以后,数亿年间处于水平状态,很少发生挤压褶皱。三是发现了锰矿。在夏各庄村北发现了“褐色土”,即锰矿石风化壳,为寻找锰矿提供了依据。这是本市第一次有关锰矿的记载。此外,还发现了铅银矿。在盘山东北石塘峪,土层覆盖之下有铅矿苗出露,潘钟祥对当地人采挖的矿物标本进行鉴定,认为属铅矿体,并推测可能含有银。
尽管这次地质调查和测量活动时间很短,并且在中国地学史上的影响少有人知,但当天津人庆幸自己拥有一座名山的时候,潘钟祥等地质学家的名字,将永远载入盘山的文化史册。
题图为潘钟祥撰写的《盘山附近地质》报告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