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武清人御河轩主
武清人御河轩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2
  • 关注人气:3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名家杨轶伦

(2011-05-25 19:19:42)
标签:

休闲

分类: 桑梓纪闻
津沽旧事
诗词名家杨轶伦

侯福志
                     原载《天津中老年时报》5月25日《岁月》专版
 

    杨轶伦,今天津市武清区石各庄镇敖嘴村人,是享誉津沽的诗词大家。

    笔者对杨轶伦的了解,是通过《文叶》试刊号。《文叶》是一家文艺周刊,16开本,每期8页,创办于1947年9月20日,社址在天津市一区(今属和平区)河北路140号。发行人刘秉中,主编则是杨轶伦。

    杨轶伦师从著名藏石家张轮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先后在天津女子师范学院附中、私立含光中学担任国文教员,是“服务于教育界最久之教师”,因为他经验丰富,教法得当,态度和蔼,故在学生中威望颇高。1946年,他参加了著名的梦碧词社,与寇梦碧结为诗友。当时,该社中有诗词名家四十余人,包括李琴湘、姚灵犀、周汝昌、刘云孙等。1947年9月,他还发起成立了“麓则诗词研究社”,社址位于一区昆明路通义学校分校,专门讲授诗词写法及诗词理论。

    《文叶》中发表过杨轶伦多篇诗作,其思想之敏锐,语言之精熟,笔法之老到,非他人能比。如在《助青年》组诗中,多有格言警句,读来朗朗上口。如“其二”有诗句:“积少成多功日累,勿因善小而不为”。“其三”有诗句:“要把光阴惜寸金,自强不息日精勤”。他不仅创作诗歌,还精于写诗理论。如在《漫谈剪景》中,要求写诗一定要善于剪裁。他认为,一味地“不分美恶,有什么说什么,一定不会产生好的作品。”他举例说,他每每欣赏古人田园诗作,便心驰神往。可是,当到郊外实际一走,发现村庄里净是猪圈、粪坑,臭气熏蒸,污秽满地。这时就会对诗人产生疑问:难道诗人惯作欺人之谈吗?当然不是。实际上,诗人并没有说瞎话,田园里的确是有可以留恋的地方,诗人们把美好的风景加以吟咏,而把不好的略去不写,这种写诗的方法叫剪裁。因为杨轶伦是含光女中的国文老师,又是一位文艺主编,因此,他很注重利用《文叶》这块园地培养自己的学生。如史振荣的《一学期开始》、朱庆远的《我升入中学以后的感想》,都是经他推荐后发表的。虽然这些作品手法稚嫩,但思想活泼,感情真挚,语言明快,字里行间凝结了杨轶伦的心血。

    有趣的是,杨轶伦的胞弟杨轶群(即杨平)亦为诗词名家。据哈墨农先生《杨公轶群哀挽诗存跋》中所言,“轶伦、轶群本为昆仲,二人皆喜以诗自遣,轶伦曾榜其所居曰‘诗巢’。室小而深。友好唱酬之作,咸张之四壁,真雅人也。” 另据曹洁如先生《杨公轶群哀挽诗存序》:杨轶群“喜为诗,自道其性情,不事雕琢……津门词人寇公梦碧谓为‘通俗晓畅,不于声律间求工’,盖深知轶群者也……曾撰说部与文稿多种,均被绘图刊行。更精舆地,深邃掌故,有《七十二沽考》篇,为时所重。”上世纪八十年代,杨轶群曾受天津文史馆聘请,担任了《天津文史丛刊》编辑,并与著名学者王翁如为文字交。

    值得提及的是,杨轶群“悯其兄之师、同邑张翁轮远年过清贫,即为之推荐于天津文史馆馆员,月获馆金,得之存活”(哈墨农语)。杨轶群仗义之举堪称津沽学界楷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