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醉茶子笔下的武清

(2010-11-30 08:43:22)
标签:

文化

分类: 桑梓纪闻
醉茶子笔下的武清
作者:侯福志
原载<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2010-11-30     天津网-数字报刊

  据张振国先生《李庆辰生平及著述考证》一文,醉茶子名李庆辰(1838—1897),字筱筠,别号醉茶子,是晚清时期天津著名的文言小说家、诗人。他“襟怀旷逸,力学安贫”(《天津新县志》)。与津门诗人梅小树、杨光仪、孟小帆等多有诗酒往来。著有《醉茶志怪》(又名《醉茶说怪》)、《醉茶吟草》、《獭祭篇》(未刊稿)等。

  《醉茶志怪》成书于1892年,共4卷346篇,是李庆辰晚年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关于本书内容,他在自序中说得很明白:“二三良朋,时来蜗居,此谈异说,彼述奇闻。”另据杨光仪《醉茶志怪·序》:“余有句云,事有难言聊志怪,人非吾与更搜神。窃谓著述家之有说部,诚以蕴蓄于中者,既富且久,而长此寂寐,无以自达,不得已寄情儿女,托兴鬼狐,子虚乌有,感触万端,其志亦可悲矣。”《醉茶志怪》“首引蒲留仙《志异》,文达公五种(指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是盖合二书之体例而为之者。读者不仅以怪视之,庶可得作者之大旨焉。其志怪也,殆犹是不语怪之义也。”表明作者仿照蒲松龄、纪晓岚“寄情儿女,托兴鬼狐”笔法,撰写了《醉茶志怪》,以期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鞭挞,“犹如当头棒喝,发人猛省。” 

  经笔者检阅,发现《醉茶志怪》有3则笔记涉及武清。

  在《潮异》篇中,记载了“潮不过杨”之说。“邑有‘潮不过杨’之说,事亦甚奇。每潮溢时,御河潮至杨柳青止。北河潮到杨村止。西潮至杨芬港止。过此无潮。”也就是说,渤海湾的潮水南运河不过杨柳青,北运河不过杨村,子牙河不过杨芬港(今属霸州市)。这个说法在民间也是流行的,由于解放后修建了海河船阐,将海水阻隔在海河口,这“潮不过杨”之说便早已不闻了。

  在《返鬼》中,则记述了某甲亲历杨村乡间发生的死而复生的故事。“某甲将入都,晚投杨村,客店主人引入。院窗下停一柩,为主人之子妇新殓者。甲惧,请迁他所。时客舍狭隘,不得已止宿焉。甫就枕,梦一少妇二十许,举止端凝,衣裳整肃,向甲拜云:‘妾棺中人,命合不死,阎君放还,请为白诸阿翁,速剖棺出我,否则不可活也。’甲惊寤,少顷又梦如前。怪而呼主人,告以故。启棺,女果苏。客视其人,宛如梦中所见。因诘其何以求救于客,并冥中何所见,则茫然不解。是知人当不死,鬼神呵护,不必其魂有灵也。”

  另在《武清乙》一则中,以故事形式,描写了早年间武清民间的“出殃”风俗。“先是乡俗,凡有丧者之家,每择一静室,盛设酒肴布于地。扃门禁入窥探。夜深往往闻室中枷锁叉环声。次日启视,地上或有人足迹、鸟兽蹄形印等。即知亡者后托何物,谓之‘出殃’”。此俗在天津“昔年亦然。自嘉庆年间,始不行焉。”

  “武清某乙,勇敢好武,善习拳勇……偶吊诸戚家,过遇殃期。欲窥其异,阻之不可。乃入室若帷中。三更许,闻窗外旋风骤起,俄入室,烛摇欲灭。风定,有一鬼物立堂中。手持利叉,身高如中人。巨面高准,深目。顶有双歧如角,皮色黝黑,如熊掌。袒臂着朱裙,亡者披枷锁,伛偻随其后,谦仰如筵上宾。鬼登筵大嚼,饕餮有声。乙视其状,暗思其貌虽狞恶,而身仅类中人,应无大力,竟出其不意而擒之。乃跃出大喝,物惊起。乙遽捉其发,而脑后殊濯濯然如秃。急按其脖,物伏于地。乙老拳毒手,大肆发挥。物嗥叫欲遁,声啾啾然。乙提其叉猛刺之,如烟而没。回顾亡者亦渺,而叉犹在手,喜其锋利,及晓视之,则银箔所糊,长仅尺许耳。” 

  《醉茶志怪》多为天津及其周边地方的奇闻异事,许多篇尽管有迷信色彩,但仍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弥补正史之不足。作为一部乡邦文献,对研究包括武清在内的天津及周边旧时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武清籍·天津)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1/2010-11/30/16/2010113016_brief.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