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年前的《小说半月刊》
(2010-11-12 12:31:09)
|
| 旧稿,保存资料
《每日新报》专副刊-津味风情-第36版-2003.12.17 |
|
|
|
|
| 七十多年前的《小说半月刊》 |
|
| 侯福志 |
|
□文 /侯福志
1927年 9月 1日,作为《东方时报》(
1926年开始在天津出版发行)副刊的《小说半月刊》正式创刊。之所以创办《小说半月刊》,《东方时报》副刊主编鹿鸣先生在仅一百多字的《开场》一文中做了诠释:“小说不仅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品,在文学上、社会中,自有他不灭的价值……希望阅者,或者也还可以得些消遣以外的趣味和感想。”
《小说半月刊》共出刊十六期。总共刊发
41篇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翻译小说、小说评论等。如长篇小说有《如此津门》(戴愚庵);短篇小说有《德门寿母》(刘云若)、《姑奶奶的病》(吴云心)、《小说迷》(徐凌影)等;翻译小说仅有三篇,但全为名家作品,有《可汗和他的儿子》(高尔基)、《两件礼物》(欧·亨利)、《忠诚的约翰》(格林)。关于作品特色,当时兼任编辑的徐凌影女士在《这一月的将来》一文中,对其中的部分作品做了中肯的评价,如对《如此津门》,用逸趣盎然加以形容,而对于《打胎》则冠以“脍炙人口”以喻之等。就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许多作品也还是具有价值的,就拿《如此津门》来说,其地方特色非常突出,对于研究津沽清末民初的历史和民俗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名家名作是《小说半月刊》最出彩的地方。仅津沽通俗小说大家就有三位:戴愚庵(笔名娱园老人)、刘云若(刘兆麟)、宫竹心(宫白羽)。戴先生是津沽小说大家,也是津门著名的文化人,著有以描写“混混儿”形象为特色的《沽上英雄谱》等名著。刘云若以津味长篇小说见长,曾著有《旧巷斜阳》、《小扬州志》、《红杏出墙记》等
30多部长篇小说,宫竹心以
1938年发表的武侠小说《十二金钱镖》而走红。而实际上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作品,包括散文和短篇小说等,同样非常具有特色,从其语言特色和表现形式上看,《打胎》同样可以代表其早期小说创作的最高艺术成就。
《小说半月刊》前后历时仅八个多月, 1928年 4月
23日因故停刊,其后的小说作品主要发表在另外一个副刊《东方朔》和不定期副刊《文艺》上,但其发表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均较《小说半月刊》为逊。结合名家名作涌现的特点分析,《小说半月刊》对于津沽地方文学史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其历史地位和贡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