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孤云寺
(2010-07-25 11:37: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风貌档案 |
据《河北区地名志》载,孤云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由河南洛阳籍的游方和尚建造。游方为寄托对故土的思念,特地请人以洛阳白马寺为蓝本,精心雕刻了背驮经卷的一座白马石雕,立于大雄宝殿之前,并给该庙取名白马庙。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暮春,康熙皇帝沿运河南巡,路途中临幸白马庙,因其想起了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诗句而赐名“孤云寺”。从此,孤云寺声名远播,香火不断。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孤云寺因年久失修,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晚清华鼎元作有《白庙》一诗:“世外孤云驻近郊,禅房瓦缺只编茅。院中依旧槎桠树,可有居僧守鹊巢。”与先前善男信女来往不断的景况相比,“居僧守鹊巢”显然要冷清得多。
有趣的是,1932年4月19日出版的《北洋画报》刊载该报总编左小遽的《白庙游记》一文,详细描写了孤云寺,为我们了解这座古寺提供了难得史料。据该文介绍,1932年春天,左小遽与数位朋友乘舟春游。他们从金钢桥出发,沿北运河北行,“本拟到西沽,一赏桃花,将泊岸,而舟子告以花谢。不觉索然兴尽。甫拟返棹而归,瞩目四望,遥见前面似一村落,隐约淡烟中,询之舟子,知为白庙村,距此可四里。同游者咸欲一览乡村生活,遂复鼓棹前进。”
按照作者的说法,因西沽桃花已谢,左小遽等诸友非常扫兴,但当看到前面不远处“隐约淡烟”中的白庙村,竟然引起了大家的游兴。于是他们继续乘舟前行。到了白庙村近前,大家弃舟上岸。“村童见之,争来问询。无异于武陵人乍入桃源。入街,围观者益众,以争看‘城里人’也。村人俱诚朴,蔼然可亲。凡有问,无不答。村有古庙一,曰孤云寺,烦村童导入。寺仅存佛殿一大间,中塑白衣大士像,面金剥落,香案尘封,无僧无道,唯有守庙者一,居殿侧一室中。庙守延入暂息。时已亭午腹中辘辘作响,遂以挈来食物,分而大嚼,腹果后,复穿行村中,村街多土屋,古雅有致,炊烟出自屋顶,随风缭绕,儿啼三两声,隔窗可闻,绝非省市中所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