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元卿:漫拂书尘记流年(图)

(2010-05-29 16:52:59)
标签:

杂谈

分类: 好友好文

张元卿:漫拂书尘记流年(图)

2009-06-28 03:25:00 来源: 天津网-天津日报(天津) 跟贴 0 手机看新闻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4/48/48B9D4757EDB4BEAAEA388271C91F931.jpg
津沽藏家

  龙在田

  喜欢淘存旧书的人,常是与故纸为伍的。但旧书买回家,不能及时利用,书尘暗积,用时难觅,也是极常见的事。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青年学者、藏书家张元卿最近在上海远东出版社推出新著《漫拂书尘》,告诉人们对待旧书宜用漫拂之法。拂,其实就是翻,但不宜按部就班地翻,而应当漫拂,随兴致和工作要求去翻,既得其乐,亦得其用。简而言之,拂是行为,漫是心境。漫拂也就是提炼藏书趣味,构筑藏书系统的过程。漫拂书尘,不是要拂尽书尘,而是要磨明心镜。张元卿此书之深意,或即在此。

  《漫拂书尘》是张元卿利用自家藏书写成的一部书话集。他的这些书大都得自天津的旧书市,以“三宫”和古文化街书市为主。从书市淘书,主要靠机缘和眼力,虽有淘书故事,但都是有意淘书的副产品,而书市外淘书却有传奇的意味。《漫拂书尘》中写到的萧乾签名本《搬家史》便是书市外所得。那年春天,张元卿骑车回王顶堤宿舍,在路边看到一个孤零零的小书摊,遂停车翻看,随手拿起一本《搬家史》,翻到扉页,看到的竟是萧乾的签名。

  李薰风这位民国通俗小说家,当年也非无名之辈,但他的生平却少为人知。张元卿为了弄清楚他的生平,在京沪等地到处查资料,逛书市,但收获甚微。有一年他从一张小报上得知本市有一位藏书者在卖一批民国通俗小说,便按地址寻了去。去了他才发现卖者是一位近七旬的老人,独自住在一个旧杂院中,屋里很暗,白天还开着灯,屋子中间堆着煤灰,有两只猫窜来窜去。老人从老柜子里拿出几十本旧书让他选,他几乎都看上了,可一问价,实在是高,只好从中选几本。李薰风的《再生曲》没什么名气,他本不打算要,但它出版于新中国成立后,序言中记录了作者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一些活动,是难得的史料,而且书薄,价钱比其他书便宜,便买了。这是十几年前的买书旧事了,如今网上旧书市很活跃,即使同在一地,也很少有卖书人愿意让人去家里淘书了。张元卿特别留意收藏民国通俗小说,这对他的研究工作帮助很大,他的专著《民国北派通俗小说论丛》所引的许多史料便是淘书所得。

  张元卿在《漫拂书尘》序中写道:“年来买书,不甚在意版本,而以能填补文学史空白或可以纠正学界讹误为主要标准,故而多是读书有疑,带着问题去买书的。”书中关于予且、废名、周立波等作家的几篇文章,便是意在填补文学史空白和纠正学界讹误的书话。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当能看出这些书话的价值。

  《漫拂书尘》内容虽分为论著、小说、译作、报刊、杂俎5个部分,但中心只有两个:一是民国通俗书刊,二是民国学术论著。民国书刊收藏是和张元卿所从事的工作和专业有关,而民国学术论著的收藏明显是他新的收藏兴奋点,这从书中谈论徐复观办《学原》一文即可看出。这种收藏范围的扩大和趣味的转移,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漫拂”,而且所拂之书也远远超出自家的书斋。书在漫拂间滋润着读书人的心田,书生华年便是在如此情景之下流去的,故《漫拂书尘》亦不妨当作一本散文小品来读。

  上图为张元卿收藏的民国时期周越然等著《蠹鱼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