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鲜为人知的地学“千字文”
侯福志 《今晚报》 2002.10.19 13:14
“大地来源,古籍未明;作石史者,西人是精。独详欧美,他洲不称。据理以推,大略当同。”这是被人们称为地学“千字文”之一的——《地质歌略》开头的一段文字。
地学“千字文”,是专家们对笔者收藏的《地质歌略》、《地文歌略》这套地学(地质学和地理学的简称)韵文读物的喻称。韵文具有通俗易懂的优点,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理想方法。基于此,历朝历代往往采用韵文形式进行道德、历史和社会方面的教化,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教育传统。如我们熟知的四字韵文读物《千字文》等即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但采用韵文进行自然科学的普及性教育,则只是最近一百年的事。据专家说,笔者收藏的这套地学“千字文”,是目前为止,国内发现得最早、也是唯一的一套地学韵文普及读物。
该套书分为两册,为32开本,线装,木刻竖体印刷。《地质歌略》有20页,共588句、2352个字。《地文歌略》有15页,共526句、2104个字。正文(不包括注释)均采用类似于《千字文》的四字歌诀形式,具有韵脚和谐、形式活泼等特点,读之琅琅上口,满口生香,在具有浓厚的重文轻理传统的国度里,作为地质学的启蒙教材,能够保留至今实属不易。
《地文歌略》包括总论、光热、空气、风、水气、雷电、彩虹和海市等七个部分。对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有关海市蜃楼原因的记述:“气热突起,上压下升。日射中隙,回光凌空。下界影相,摄现全形。”
《地质歌略》的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外加一个附录。第一部分为总论,阐述地球“迁变”及原因。第二部分介绍地球迁变的动力类型、地史分期和生物演化。第三部分到第五部分,分别介绍火成岩、水成岩、火汁岩(即喷出岩)。最后为附录,介绍海洋地质情况。
作者贾恩绂为河北省盐山县人,笔者从有关资料上获知,他是清末民初的一位学者和方志专家。民国时期,曾经参加过《河北省志》的编写。他还是《盐山县志》等多部县志的主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曾任总统徐世昌的幕僚。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长期跟随宋哲元将军。曾写过《宋哲元将军的一生》等文章。笔者试图了解更详细的情况,为此曾请教了盐山县地方志办公室和档案局的专家,但结果则非常令人失望,其所知情况非常简略,甚至其生卒年月均不详。
关于成书年代,书中并未载明。但据专家推断,其出版年代应当在清末,最晚不过民国初年。其原因:一是考虑纸张、印刷方式和装订特点。该书采用的是罗纹纸和木刻印刷,是清末较为普通的印刷用纸和印刷方法。“三段式”的装订习惯亦保留清末特点,故其年代当推定为清末。二是从内容上来看。地质学传入中国并出现科学意义的“地质”、“地理”概念,始于清咸丰三年(1852年)。是年,英国人慕维廉编著的《地理全志》中文版由上海墨海书馆出版。该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地理学,下编为地质学。从内容上看,与这套地学“千字文”已比较接近。故推定其为清末作品是有道理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