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福志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这是天津人口耳相传的一句俗语。关于鼓楼和铃铛阁,人们都知道它的确指,没有争议。唯独炮台,有两个不同版本。其一,认为指的是老天津老城周围的七座炮台;其二认为指的是大沽口炮台。
历史上,天津的确存在着两组炮台(如算郊县,尚有乾隆时期属宁河县管辖的北塘炮台,即宁河八景之一的“北塘双垒”)。一组是天津卫城周围的七座炮台。据《新校天津卫志》载,崇祯十二年(1639年),明王朝为防范满人入侵,
在“城外拨民地,建炮台七座”,
令总兵赵良栋每日各拨兵十名昼夜防守。清康熙《天津卫志》中的“天津卫图”标示了七座炮台的位置:三岔河口北(今狮子林桥附近)、窑洼南岸(现北营门东马路尚有炮台遗迹)、西沽、邵公庄东(梁家嘴)、城西北双忠庙南、海光寺(今炮台庄)、马家口(今广场桥附近)。
另一组炮台指的是大沽口炮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当时属天津县)各建一座圆型炮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对炮台进行增修加固。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已建成大炮台五座、土炮台12座、土垒13座,组成了大沽炮台群。清咸丰八年(1858年),僧格林沁作为钦差大臣镇守大沽口,对炮台进行全面整修,共建炮台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有威镇海门高地之意。重修的大沽口炮台不负众望,曾于1859年6月25日大显威力,打退了英法联军对大沽炮台的疯狂进攻。1900年,八国联军的30余艘敌舰向大沽口进犯,因守军弹尽粮绝而使炮台失守。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该炮台亦被敌军拆毁。
正是由于天津曾存在两组炮台,因之三宗宝之一的炮台亦衍生出两个不同版本的说法。
查《天津之最》(天津地方志编委员会编)一书,
在《天津卫三宗宝之二——炮台》一文中,认定炮台指大沽口炮台(文章没有指明出处),但该说法曾被一些文史专家所否定。
另一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出自于文史专家张仲先生《天津卫掌故》一书。该书《天津卫三宗宝之谜》一文,言炮台为天津老城周围的七座炮台。
笔者曾对后一说法深信不疑。但偶翻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沽水旧闻》(戴愚庵著),其《天津卫三宗宝》一文,明言炮台是指“位于大沽口,明秦良玉驻兵之所,清康熙、雍正两朝先后重建之,实为入津门户。”看来,《天津之最》的说法也有所本。
然笔者仍倾向于前一种说法。其理由是:清乾隆年间,天津知县张志奇有一首诗,名《七台环向》:“畿辅严疆有驻师,七台棋布自崔巍。时清无复惊峰火,尽日灵风卷画旗。”把炮台列为“天津八景”之一加以赞颂,因之作为津门名胜和标志性建筑的七座炮台,与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鼓楼、铃铛阁共享“三宝”之誉也是理所当然的。而大沽口炮台一带,虽然是津门的出海口,但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并不确定(当时海河以北属宁河县,海河以南属天津县),加之距离传统意义上的天津老城(卫城)相对较远,将其纳入“天津卫”的“三宗宝”似有不妥。(原载《历史风貌建筑网》)
(作者通信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曲阜道84号,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政策法规处,300040)
铃铛阁旧址(位于今红桥区芥园道铃铛阁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