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日收藏一张1940年出版的天津地图。与其它常见的天津老地图有所不同,这是一张全彩色的立体地图,好像在空中往下俯视,所以取名为《鸟瞰之天津》。
这张地图分为两面。正面是地图部分,长44厘米,宽20厘米,记录的范围与今天的天津城市地图几乎一致。整个图幅以白河(北运河)、海河为轴线,起点为西北方向大红桥(新红桥),沿河往下,河的东岸方向依次是河北新区、特别第二区(原奥租界)、伊(意)国租界、特别第三区(原俄国租界)、特别第四区(原比国租界);河的西岸依次为旧城、日租界、佛(法)国租界、英国租界、特别第一区(原德国租界)。
地图的建筑、公园、桥梁、轮船、火车等城市元素均采用三维立体素描形式,其中重要标志性建筑还为实写(如鼓楼、中山公园正门、中原公司大楼、天津海关大楼、万国桥等),画面错落有致、动静结合,给人一种流动的感觉。另外,河流、道路、码头以及重要机关、厂矿、学校的名称,则自上而下用方框(白地黑字)标示,因此使整个画面更充满了立体感。
背面是天津基本情况介绍,以文字和表格形式表述,涉及历史和沿革、地位和气候、面积和人口、交通和通信、居留民团、产业、贸易等七个部分,另附万国桥、鼓楼、大和公园、天津神社、居留民团、日本商业学校建筑以及英租界、日租界街景照片8张,资料详实,内容丰富,是了解当时天津政治社会经济现状不可多得的史料。
从画面以及文字记述来看,当时作为北方商埠的天津充满现代气息,其繁华程度超过想象。一是人口众多,已达150万,在全国位列第三,居世界城市第21位。二是发达的交通运输业。铁路、公路、空运、水路构成了繁忙的立体交通网络,促进并带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三是现代建筑充满城市的每个角落。除天津老城、南市等华界以外,其它地区都是高楼林立的景象,银行、洋行、医院、百货公司等现代建筑比比皆是,尤以日界、法界和英界为最。
该图由日本在津设立的“天津居留民团”编纂。据天津图书馆藏《民团事务报告》资料,天津居留民团成立于1907年,是日本人设在天津日租界内的行政机构(旧址在新华路与多伦道交口),后来演变为服务于日本侵略利益的一个军事机构,设有情报单位和民团武装。1936年,“天津居留民团”实施战时体制,设专门班子,负责日军弹药、粮食等物资的供应以及防疫、救护等工作。因此,其所编纂地图的目的,自然与日本人统治天津的图谋分不开,这从该张地图对军事、外交、军病院等机构的特别标注的作法中可以得到验证。
笔者作为编委之一,在参与《天津城市地图集》(天津目前为止最权威的地图集)审阅过程中,未发现类似于《鸟瞰之天津》这样的立体地图。因之,笔者认为,这张《鸟瞰之天津》具有历史、文化和教育等多重价值,是记述城市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化石。(原载《历史风貌建筑网》)
附:1、图一:《鸟瞰之天津》全景披露;
2、图二:五大道(英租界)一带的城市风貌;
3、图三:海河两岸城市风貌
(作者通信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曲阜道8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