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趼人笔下的津沽风情画卷

(2010-05-27 17:59:19)
标签:

杂谈

分类: 天津人文
请选择字体大小【
 
侯福志
  笔者藏有一本由吴趼人1906年撰写的章回体通俗小说《恨海》,该小说以1900年庚子之役为背景,以未婚青年陈伯和、张棣华沿运河逃难生活为主线,形象地再现了这天津一带的社会乱象,揭露并控诉了八国联军的侵略罪行。
  吴趼人,名沃尧,原字茧人,因居佛山镇,故笔名我佛山人。1866年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广东南海人。二十多岁时去上海谋生,后客居山东,远游日本。1897年, 吴趼人开始在上海创办小报,先后主持《字林沪报》、《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1906年,他担任《月月小说》杂志总撰述,发表了大量的嬉笑怒骂之文。此外,他还创办了沪粤人广志小学,主持开办过两广同乡会。吴趼人一生共创作了三十多部小说,现存二十余种,著名的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恨海》等,因之赢得了晚清著名谴责小说大家的美誉。
  《恨海》对津沽风情的描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真实地记录了风起云涌的义和团运动。在第六回“紫竹林无处访鸿泥,八百户暂时驻芳趾”里,对运河沿岸的七百户、九百户(今属武清区)等村庄请义和团设坛学拳的情况做了记述,另借人物之口对天津卫的情况也作了反映:“毛子兵已经到了卫里”,“(卫里)已经闹得不成样子了……火车已经停班不开了。”二是反映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可怜天津卫,从明朝到今,未曾遭过兵劫,这一回怕不免了。”“到处是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三是对津沽民俗民风和市景生活进行了刻画。由于主人公逃难是沿津京官道以及南北运河展开的,故对天津近郊及天津卫的描写非常集中、细致。涉及的地方包括八百户(今属武清区北蔡村)、杨村、西沽、西大湾子、紫竹林、静海、独流等地。在八百户张家客店,土灶、油灯、水缸、小米粥与农民的质朴情感,构成了一幅和谐、宁静的乡村图画,使得疲于奔命的外乡人获得了暂时的安歇。在南运河的西大湾子(地名),停舶的船只“盈千累万,舳舻相接”,俨然是津沽“连樯楫万艘”景象的再现,若不是“远远的起了六七个火头”(指各处教堂被焚的场景),谁都不会将其与战乱联系在一起。客栈是最易引人断魂之所,在紫竹林一带(地名,今承德道与解放路交口及附近地区),有广东人麋集的“佛照楼客栈”(位于今哈尔滨道48号,《二十年之目睹之怪现状》亦曾多次提到过这家客栈)。在西沽,有穷人歇脚的大车店。然而在八国联军所到之处,均已是人去楼空。
  《恨海》特定历史阶段津沽风情画面的记述,对于研究庚子年的天津历史以及天津地名文化,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形象化史料。(原载《历史风貌建筑网》)



  附图:1、2位于今营口道的紫竹林教堂;
     3、位于红桥区复兴路与芥园道交口处的西大湾子大街(原南运河西大湾子,现仅存三四十米长)
  (通信地址:和平区曲阜道84号,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政策法规处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