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流逝的岁月(图)

标签:
杂谈 |
分类: 好友好文 |
|
|||
|
|||
在我的青年朋友中,有一位天津近代报刊收藏家,他就是侯福志先生。我和福志先生虽不经常来往,但一种投缘与默契,却经常氤氲在彼此的记忆中。 每天翻阅报刊,几近成了生活习惯,阅读上的某种期待,促使我不时在报端见到福志先生的名字。他年龄不能算大,可在收藏中尽享生活的美好,已经有了二十几个年头。 福志先生虽是学地质勘探出身的,可天生与报刊收藏有缘,参加工作不久,即执著地加入了近代地方报刊和文史书籍收藏者的队伍;再加上他的文笔不错,经常在报纸上毫无保留地介绍自己的收藏成绩,每一份旧报刊,每一个旧书本,在他的笔下都能够呈现出岁月雕刻的痕迹,都能够显示出一种凋谢的美。日积月累,在时间浪花的冲击下,他差不多成了这支收藏队伍的一位领军人物。 爱好是一种欣赏,执著则是一种精神。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一度成为华北地区的新闻中心。我手底下有一组数字说,30年代初,天津31种报纸每天的总发行量超过29万份,发往外埠的约10万份,流通于市内的约18.7万份,按当时天津有阅读能力的人计算,平均2.5个人即拥有一份报纸。这在历史上是一连串了不起的数字。不过,几十年来的社会动乱与变迁,那时的报刊留存于世的,已如凤毛龙甲。福志先生不愧是位有心人,因为挚爱乡梓,所以收藏不止,日积月累,福志先生收藏的近代天津珍稀报刊已达百余种、数百份,其中,有晚清石印的《醒华日报》,有鲜为人知的《小说日报》,有难得一见的《天津商报画刊》、《广播日报》、《现世报》,还有《新世界》创刊号、《北洋画报》纪念专号等等,总之,老报纸、老杂志,已经成了福志先生收藏的一大特色。后来,他的收藏范围不断扩大,连环画、“语录”、老旧毕业证、同学录、签名本、名人档案,天津地方史志资料……甚至以天津为地域背景的小说也纳入他的收藏视野。 我常想,对一个人来说,年轻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因此人在一生中不能任意挥霍的就是年轻——与生命一样珍贵的年轻。二十多年来,福志先生非常珍惜自己的年轻,他很好地把年轻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献给了社会。当然,人类的最大财富,更主要的还是那种与生俱来的执著精神和持续不断的刻苦努力,这种财富是往往不能以名利和金钱作为衡量标准;而让生活失去色彩的,多半是那些来自心灵的困惑。生命中的每个不同选择,都将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果我们把执著和刻苦当作一种生活品质,努力就会产生价值。福志先生二十多年的收藏成绩,就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既浅显又深刻的道理。 最近,福志先生为把他的收藏成果分享给周围的朋友,并使这些点点滴滴、凝聚着往事的“边缘”历史,能够溅起广大读者心中的记忆浪花,他结集后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了《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全书包括“报海觅踪”、“书刊旧影”及“沽水旧闻”三大部分,六十余篇文章,一百余幅作者所藏书影。福志先生的唯一期望,就是对全国的收藏爱好者及文史学家们或多或少地有所裨益。 其实,在一个浮躁的名利世界里,真正的成功指标,并不在于、或仅仅在于你收入的多少,居室的大小,汽车的好坏。真正的成功是事业上的成功,是对社会的奉献,是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这是我读了《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后的一点遐想。最后谨以此语送给福志先生,并衷心期望福志先生在自己的收藏领域,每天都有更新鲜的收获。 2010年3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