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清有个津城旧报人刘髯公

(2010-05-21 18:10:40)
标签:

杂谈

分类: 桑梓纪闻
武清有个津城旧报人刘髯公
2008-09-17 14:22   稿源: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编辑: 洗刷刷
【字号: | | 】 【背景色 http://www.tjwq.gov.cn/images/color8.gif
 

侯福志

刘髯公,字仲儒,生于1893年,杨村人,卒于1937年,平民出身。曾在法国驻华公使馆当过调查长。1924年,与段松坡、薛月楼等在天津共同创办了《新天津报》,以“平民化”、“敢说话”相标榜,在《新天津报》的基础上,陆续创办了《新天津晚报》、《新天津晓报》、《新天津画报》、《文艺报》、《新人月刊》等5种报刊,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报业集团”。刘髯公具有朴素的爱国思想,因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而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并被迫害致死。

去年早些时候,著名评书艺人张杰鑫后人曾就《三侠剑》一书的著作权,起诉另一位当代知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偏巧,笔者藏有上世纪三四十代连载《三侠剑》的《新天津晚报》,从而引出了“评书上报”这个有意思的话题。

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前,天津老百姓要想听评书,都要到专门的书场、茶园或者到南市一带看撂地演出。1924年前后,天津报业处于繁荣时期,每天发行的大小报刊约有四五十种,各报刊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竟相在报纸副刊开辟小说连载栏目。这些小说包括社会小说、言情小说、警世小说、武侠小说等不同类型,以适应不同类型的人群。而当时《新天津报》的主办者刘髯公则独辟蹊径,首次在《新天津报》进行评书连载,使读者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在不进书场的情况下,也能够欣赏评书,从而拉近了报纸与平民百姓的距离。

据《吴云心文集》记载,为了使评书能够每天进行连载,报社每月付给说书人100元报酬,由报社派外勤记者崔笑我(后来是金危言)根据说书人口述进行记录。记录稿由报社编辑进行润色加工后,排成32开本格式(竖体),在《新天津报》、《新天津晚报》重复刊登(照顾城市和农村不同读者需要),然后再利用原版印制成书。当时连载的比较有名的评书有常杰淼的《雍正剑侠图》、顾桐峻的《于公案》和《大宋八义》。张杰鑫是我国著名的评书艺人,它口述并由刘子清校对的《三侠剑》,从1930年起开始在《新天津报》、《新天津晚报》连载,一直到四十年代初仍然每天见报(1937年日本侵占天津时曾经一度停刊)。当时报纸在评书栏目的开头还附有“有著作权商标登记翻印必究”的声明。由于《新天津报》、《新天津晚报》找到了自己的卖点,使其保持了最高5万份的日发行量,在四开小报中拔得头筹。刘髯公利用其丰厚的利润回报,置办了新的报馆(位于天津河北区建国道),安排了一百多人就业,他自己也成了天津首屈一指的报界名人。

《新天津报》首创评书连载,实现了评书由现场观到报上读的转变,不仅使更多的人能够很方便地欣赏到评书,而且客观上保留了大量的民间文学资料。我们今天能够欣赏到诸如《三侠剑》这样脍炙人口的评书,刘髯公当然功不可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