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唠叨是焦虑
(2016-09-20 23:43:58)
标签:
心理情感家庭焦虑 |
分类: 周公子专栏 |
文/周公子(专栏作家)发表于《家庭医生》2016/09(下)
台湾女星天心和金融才俊Sean约会两年,突然爆出分手。天心的性格,一向讨厌碎碎念,只要对方啰嗦,她立即想逃。因此,“男友唠叨话多”是她决定分手的原因之一。
唠叨,杀伤力到底有多大?就算你没见识过天心的男朋友,相信你也领教过《大话西游》的唐僧了。他的一张嘴,“嗡嗡嗡,嗡嗡嗡”从早念到晚,最后一句话“你阿妈贵姓”,直逼得看守他的小妖一个呕吐身亡,一个举刀自尽。这种“口舌杀人”的功夫,每一个唠叨受害者都不会陌生了。
唠叨背后是焦虑
唠叨,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呢?因为它的本质是一种强迫行为,背后的情绪是“焦虑”。一事一物,如果不是被反复念叨,他们就担心出问题。
比如说,唠叨的上司要下属半小时后去隔壁部门拿一份文件。这是极简单的任务,说清楚就可以了。但这种上司就是放不下,每隔几分钟就得提起来,重重复复,啰啰嗦嗦。文件不来,你就别指望堵得上他的嘴。
唠叨,也是个人刷存在感的一种方式。唠叨者缺乏自信,存在感很弱,需要不断说话来体验自己的存在。这种现象,在大脑开始退化的老年人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他们喜欢唠叨家人,也喜欢自言自语,是名副其实的“我说故我在”。如果你强迫他们闭嘴,他们会很不舒服。这种不舒服就是“我仿佛不存在了”。
当唠叨者把焦虑和不自信投射到人际关系中,他人就会感到烦躁、被控制和不被信任。如同一些极爱啰嗦的妈妈,总是翻来覆去提醒孩子出门小心,出门小心,出门小心……就像复读机,尽管带着好意,但孩子经常回应予躲避、厌烦和顶撞。因为这时,孩子体验到的就是“你很烦,你用多余的话来控制我的注意力,你不相信我能照顾自己,你给我的感觉非常差”。
“镜子疗法”,认清自己
极度唠叨是心理疾病。不过,让唠叨者看到这一点可不容易。因为唠叨可以纾解焦虑,当唠叨者满心不安的时候,碎碎念会让他们感觉变好,就不觉得有问题了。所以,他们很难发现自己对他人的困扰。
目前,一些机构对唠叨者会采用“镜子疗法”,即:用录像等方式去记录唠叨者的生活,回播给他们看,帮助他们了解自己,配合进一步治疗。
攻击,让唠叨变本加厉
如何跟一个唠叨者和平共处?首先——
不能攻击他。
不能攻击他。
不能攻击他。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只因为唠叨的本质是焦虑、担心、害怕和不自信的产物。如果你攻击他,焦虑就会直线增加,导致唠叨者越发唠叨。
不信?想想唐僧是怎么把小妖说死的。不就是牛魔王把他抓了,让他的死亡焦虑上升到极点嘛!“你有多少兄弟姐妹?你父母尚在吗?你说句话啊,我只是想在临死之前多交一个朋友而已……”从那一刻起,唐僧的唠叨开始上演最后的疯狂。
遭遇唠叨伙伴,你该如何自救
当然,有时你攻击唠叨者,会让他们怕了你而闭嘴。但这也会损害你们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当唠叨者是“上司、老板”这号惹不起的人物——你该如何自救?
如果唠叨者是个关系不密切的人,你可以表示理解。当他们啰嗦的时候,你要承认他们的担心有理,值得重视。理解,会消解唠叨者的一部分焦虑;也就是说,你可以抽走一点唠叨的动力。
但同时,我建议你不要表现得过分亲昵,不要对他们的焦虑给予太多关心,在心理上要保持社交距离。因为极度唠叨者都是高焦虑的,一旦他们把你当成主要移情对象,你要考虑自己能不能负担得起他们重重复复的倾吐和一再打来的深夜电话。
如果唠叨者是关系密切的人,例如家人、密友,你就要记住,你对于他们的人格改善是有影响力的。多关心他们、陪伴他们,让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同时别忘了给予大力肯定。当他们的自信心提升,就用不着通过唠叨来刷存在感了。
万一你暂时做不到这一点,或者唠叨者实在太严重,你没法改变他们,那你至少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他们的焦虑控制你。你可以听音乐、做运动去排解情绪;寻找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士支持自己;更可以找同病相怜的朋友、同事交流吐槽。此外,网上有一些关于职场、家庭关系的互助小组和论坛会介绍应对焦虑者的办法。有空参与其中,你将不再感到孤单和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