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有一对夫妻,在开学季并没有为孩子报名上学,而是带他们全球旅行探险,理由是:“政府会干预教育,我们对此很不信任。这一点也不尊重孩子。我们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凭什么老师就可以呢?”
不让孩子参加公共教育的做法,在中西方都会受到广泛的争议。许多人,哪怕在称赞一番之后,最后都会选择把孩子送入学校。这种倾向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公共教育的意义,其实比“教育”广泛得多。它首先是一个社交系统。对于学龄期的孩子来说,社交,是他们当下的主要发展任务。他们必须在社交中感受“如何和其他人长期相处,如何对待权威,如何发展圈子,壮大自身的力量”……
这些体会和锻炼,往往是家庭无法给予的,同样,也是旅途那些萍水相逢的人们无法给予的。
在社交系统得到充分锻炼的孩子,在普通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在学校里结交过哥们儿,到社会就懂得交朋友,带眼识人;在学校撩过妹逗过男神,到社会就懂得选择爱人。如果这些能力从来没有被发展过、考验过,你叫孩子长大后如何面对人群?
离开公共教育,被剥夺的还不止是社交,还有熟悉人群带来的安全感。这一点,相信那些拥有“发小”的人们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在某种程度上,“发小”如同亲人,可补家庭之不足,也可以和你共同应对外面的风风雨雨,是一个人生命中珍贵的部分。
现代人“发小”的结交,往往和公共教育密不可分,“我们住在附近,一起上小学、中学、大学……于是成为发小。”这种亲密的人际关系,是居无定所的孩子无法享受的。
此外,公共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孩子离开父母,走向独立。因为,当一个孩子长期黏在父母身边,无法建立其他亲密的社交系统时,他们对于原生家庭的依赖就会异于常人。当长大之后,这种依赖会固定下来,成为他们独立出去、建立新家庭的障碍——像“妈宝男”之类的麻烦人物,就是这样发展出来的。
公共教育的意义,从来都不止是“教育”。如果放弃公共教育系统,对于个人的损失,将是难以估计的。
周公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