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庆媒体报道了一宗“爸爸鼓励女儿追求哥哥”的新闻——话说,21岁女孩小雨,以前曾经喜欢过初中同学宋伟,后来两人就失去联系了。去年,小雨去爸爸家中玩,发现爸爸的新妻子竟然是宋伟的母亲。而且,他们还打算将小雨介绍给宋伟做对象。
小雨说:“宋伟在北京读大学,有一个稳定的女朋友。而且现在他是我哥哥,怎么可能在一起?“但爸爸说,宋伟的母亲十分不喜欢宋伟的女朋友,而且小雨和宋伟没有血缘关系。“怎么不能在一起?”
这单新闻,在网上引起了许多伦理的讨论,大家都在争辩“小雨和宋伟到底算不算兄妹,能不能在一起”。然而我发现,这事最要命的地方在于,无论是在网友口中,还是在小雨父母口中,小雨本人的意志都似乎显得不重要。
小雨的父亲关注着他的新家庭,他的妻子不喜欢宋伟的女朋友,他就打算把自己的女儿介绍给宋伟,用女儿来满足他妻子的愿望,也满足自己的愿望。
小雨的亲妈关注着自己的愤怒和权力,她大骂前夫老不正经,“她爸爸跟别人结婚了,还让女儿去追人家儿子,有悖伦理,我绝对不允许。”对于成年人小雨的恋情,她坚决介入,强调自己有“不允许”的权力。这种插手在当代已显得不合时宜。而且,她反对的出发点并不是基于女儿的愿望,而是基于她本人“对抗前夫”的意志,夹杂着许多对于“她爸爸跟别人结婚”的不满。
夹在父母斗争之间,孩子通常是孤单而恐惧的。所以,小雨不得不找记者倾诉。虽然表面看起来,父母的做法都是在“为她着想”,比如,她喜欢过宋伟,爸爸就帮她介绍,似乎可以成全她;再比如,现在她害怕被介绍给宋伟,妈妈就反对,似乎也可以帮助她——但实质上,父母很大程度上只是抓住她的“其中一个愿望”,然后顺水推舟把她当枪使,用以处理自己的愿望和情绪,攻击对方。他们并没有理会全部。
小雨是父母的工具,所以,她方方面面的情绪没有真正纳入父母考虑的范围。例如,虽然她喜欢过宋伟,但害怕和宋伟的关系会因介绍而破裂。这一点,爸爸没有理会。此外,她对宋伟保持着微妙的感情,对爸爸也保持着一份亲近,但这些情绪,在愤怒的妈妈面前很难得到接纳——因此,孤独的小雨只好转向媒体求助。
现在,关于“离婚,别拿孩子当枪使”的讨论很常见,以上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它常见于内心分化程度很低的家庭,父母因为心理功能不完善,经常把孩子当成一个“心理工具”,用以满足私欲、宣泄愤怒,让孩子沦为牺牲品。
而且,这种将孩子工具化的行为,往往在离婚前就长期存在。心理功能不完善的父母需要孩子做工具,需要孩子“听话”,配合他们宣泄情绪。所以,这样养出来的孩子,内心同样难以完善,独立程度和自信程度都会比较低。就如小雨,无力对抗父母,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只好求助,希望媒体成为她心理上的“支撑”——这种不完善的状态,如果得不到改善,未来小雨组建家庭,很可能也会重蹈父母的覆辙。
家庭模式的“代际传承“,就是这样产生的。
周公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