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岁前,夫妻谁该照顾多一点

标签:
心理养育 |
分类: 周公子专栏 |
二孩放开了,夫妻生娃的积极性有没有提高呢?百合网的一项调查显示,情况也许不是非常乐观。因为孩子3岁前,主要由母亲照顾的占比29.04%,爸爸参与照顾的占比2.1%,传说中的“奶爸”少得可怜,多数是高兴时抱一抱,拍拍照,养育很缺位,所以妈妈们生二孩的动力也不大了。
造成这个现象,原因是有很多的。当然,很多人会熟悉那些文化上的原因,例如——
传统文化就是“女主内”,男人照顾孩子容易被认为是“娘气、缺乏男人魅力”。
男人看重他们的社会地位、朋友圈、职场位置;女人更看重家庭幸福。所以,男人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相关的事情,无形中减少了养育的时间。
我国大家族的生活模式依然存在,许多家庭会依赖老人照顾孩子,主要是指奶奶和外婆,她们往往经验丰富、技巧熟练。在这些女人面前,孩子的父亲看起来似乎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就慢慢远离养育了。
不过,除了文化上的原因之外,一些心理规律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
养育代表着一种亲密关系。在我国的传统中,表达亲密是男人弱项。他们从小就被教导要“有城府、勿形于外,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所以,上几代的男人,许多都不善于对孩子表达亲密,也不善于跟孩子相处。在一家人团聚的时候,经常可见“妈妈和孩子玩得很开心,爸爸在一旁看着”的情景,父亲的参与感比较弱——所以,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男人,当面对孩子的时候,由于内心没有一个成熟的“父婴亲密”形象可供效仿,于是,他们也只好像上几代男人那样袖手旁观了。
此外,调查提到的父母照顾比例,取样年龄是“3岁前”。在这个年龄,妈妈照顾的占比就是会大一点的。特别是孩子1岁半之前,他们的吃喝拉撒更多依赖妈妈。他们对于妈妈的乳房非常有亲切感,口欲期的心理发育和乳房息息相关;此外,他们睡觉时也会下意识寻找妈妈多一些,这大概是他们10个月以来都呆在妈妈肚子里的缘故。总之,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和妈妈天然粘得紧一些。自然,妈妈照顾他们的时间也会长一些。
不过,这不代表在3岁前,父亲就真的没什么用。实际上,他们是防止母婴粘结过紧的一个关键因素——所谓“母婴粘结过紧”,就是母亲和孩子过分亲密,没有经历过分离,导致孩子从心理到身体一直依赖母亲,把母亲视为“外挂的功能”,但却学不到这些功能。显然,这对于孩子成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这时,父亲的介入就变得极为重要。他把孩子从母亲身边带开。孩子会部分地“丧失”母亲的照顾,但同时,他们会在“丧失”中调动记忆中母亲的形象,学习像母亲一样照顾自己——于是,母亲的功能就会变成他们自己的功能。
当然,这个过程也可以反过来,当孩子部分地“丧失”父亲照顾时,他们也可以通过调动记忆中父亲的形象,尝试像父亲一样鼓励自己去探索和冒险,从而走入更广大的世界。
在家庭养育中,母亲和父亲,实际上就是这样配合的。
周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