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玩具,越少越好吗?

(2015-03-10 16:20:27)
标签:

心理

育儿

玩具

分类: 周公子专栏

 

 

孩子玩具,越少越好吗?

本文刊登于《中国家庭医生》2015年3月/下

宋一国的“少玩具育儿法”,精粹在于多陪伴和理解孩子,多提供高质量的互动,而不是说玩具一无是处。


/周公子

韩国KBS的《超人回来了》最近大热。这档亲子节目有点像中国的《爸爸去哪儿》,会选几个有小孩的家庭,拍摄亲子互动日常。其中,男演员宋一国和他的三胞胎成为人气冠军,虽然3个小男孩只有27个月大,但他们的表达能力、安全感、探索能力、创造力、耐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等等都发展得非常优秀,胜过同龄很多孩子——自然,这与父母的育儿心得是分不开的。

节目中,宋一国有个养育观念非常新颖——他认为孩子不必有太多玩具。在他家,除了节目组偶尔放置一些道具外,宋一国给孩子买的就是3辆无动力小车、3个皮球和一个小滑梯,再无其他了。

宋一国对此的解释是:他希望孩子多进行身体活动,多游戏,这样才对孩子有好处。他经常和孩子打打闹闹,聊天也是4个人手舞足蹈的,还经常去户外活动——目前的事实证明,他的养育观念很成功。然而,这套“少玩具育儿法”是不是适合每个家庭呢?

 

最主要是父母陪伴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看,像三胞胎这样0-3岁的孩子到底有怎样的发展任务——第一是感官,视、听、触、嗅、味都需要在刺激下发育;第二是情感,包括对自己、他人情感的感知,自身情感的力度和稳定性等等;第三是社交,学习在人群中玩耍并保持恰当行为的能力。

那么,3个发展任务如何达成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孩子与人、环境的互动”——比如说感官,孩子去摸一个铃铛,铃铛的形状、温度、质感会反馈相应的刺激,令孩子建立起对铃铛的经验。不同经验积累起来,孩子对世界的感受力就会增强;比如说情感,孩子每次饥饿哭泣时,如果总能得到及时的喂养和安慰,安全感就会建立得比较好;比如说社交,孩子会在父母及他人的反应中逐渐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从而逐渐形成完备的社交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家人提供的互动往往比较充分。例如宋一国给3个孩子讲故事,孩子能靠在父亲身上,听到父亲的声音,看到图画,感染到故事人物的喜怒哀乐,偶尔还和兄弟争夺一下听故事的最佳位置,打打小架又彼此亲亲……这些亲子互动,往往都能有力地同时推动3个发展过程。所以,现代育儿理念总是提倡父母多陪伴孩子玩耍。

相比之下,单件玩具提供的互动则比较单一。运动类的玩具如皮球、小车,只能提供感官刺激;情感类玩具如娃娃、故事机,有简单的陪伴作用,但无法真正回应孩子,当孩子恐惧时,这些玩具最多只会哼个歌而已;“社交”更是玩具难以单独达成的任务,因为它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完成的。

 

玩具是重要辅助

玩具也并非毫无优势。在3个发展任务中,玩具都能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比如七巧板、九连环就是经典的感官玩具,能够刺激智力发展;至于情感,如果孩子生活在宋一国这样父母兄弟齐全的家庭里,玩具的陪伴功能也许不大突出。但对于双职工独生子女家庭来说,父母不可能时刻守着孩子,所以给孩子一只泰迪熊作伴还是很有必要的,有时,一件熟悉的玩具能够在心理上部分起到“爸妈陪伴”的作用,有助于孩子稳定情绪;至于社交,玩具就更加必不可少了,在这个年代,如果孩子没有接触过电子游戏,那他要扎堆也许会很成问题。

如此看来,宋一国的“少玩具育儿法”,精粹在于多陪伴和理解孩子,多提供高质量的互动,而不是说玩具一无是处,也不意味着每个家庭都能复制他的模式。实际上,孩子的世界也不可能没有玩具。无论是在宋家,还是在物质生活匮乏的童年,孩子都会创造玩具,把桌子凳子叠成山川海洋,把地板墙壁当成画板——只要有父母的爱,无论有没有玩具,孩子都能快乐玩耍,找到心中的天堂。

 

 

    不要把孩子扔给电子玩具

电子玩具刺激性特别强,能够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让父母可以趁机轻松一下。但如果父母习惯把孩子扔给电子玩具,以此脱身,那一方面孩子的情绪无法获得准确回馈,面对游戏的色情暴力也没人引导他,久而久之情感发展容易受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父母想逃避孩子,所以孩子也难免对父母失望,感情上就疏远了。结果,许多父母最后都发现,“电子游戏迷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性格会有些古怪,亲子关系也不大好,那就是把孩子扔给电子玩具所造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