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和广州市义工联合会对300名社区和住院老人及50名老人子女展开调查,发现老人与子女平均每周见面半小时,但倾谈不足5分钟。为此,广州市义工联发起“每日谈心10分钟”公益项目,鼓励子女和老人多谈心。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广的活动,应该多加宣传和普及。如果个个家庭都能在每天抽出10分钟的谈话时间,而且达到“谈心”的深度,相信小到家庭气氛,大到社会风气,都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也有读者和我交流说,他们实在做不到,不是因为忙,而是没法谈下去。讲的时候,许多人还带着负疚感:“可能我耐心不够啦。”或者带着挫败感:“你不知道我爸的性格……真的没办法。”
这份无奈,其实情有可原。每天谈心10分钟,对于一部分家庭是小意思;但对于另一些家庭,却有可能难过登山。因为谈心是一种高质量的对话,不同于“吃饭、睡觉”这些浅表的功能性交流。谈心需要拿出真实的自我,跟对方碰撞——这就要求谈话环境足够安全、开放、包容、接纳,并非每个家庭都做得到。
比方说,有些人坚信“表扬让人骄傲,批评让人进步”。亲人每次和他谈话,都会被批得体无完肤,感到很没自尊。
有些人爱控制。亲人一接近他,就会被要求“你必须这样做,你绝对不能那样做”,而且不容反驳,感到很没自由。
有些人天性沉默,亲人问十句,他才回一句。问的人觉得自己不被接纳,感到很没意思……
这种家庭环境就不一定适合谈心了。相反,亲人会习惯不开口,以保护自己。这种保护是有积极意义的,它能为家庭带来和平,让这家人能够共同相处下去,不至于分崩离析。如果勉强他们每天谈10分钟,这就等于强行剥掉了亲人的保护壳,将他们暴露在被否定、被控制、被拒绝的恶劣感受之下,这对家庭关系非但没有帮助,相反,亲人可能会积累许多愤怒,爆发出来会造成更大的麻烦。
不过,不谈心的家庭,也会有爱的交流。只是,他们会发展出另一些让彼此舒服的模式。比如习惯沉默的家庭,成员有本事从沉默中敏锐地体察彼此的心情,有时老人和子女不说话,但气氛友好、安心,这也是一种不错的状态。
控制感很强的家庭,子女也许会避免和老人谈话,但许多时,他们在做事时也会顺应老人的要求,让老人高兴,自己也感到满意。
爱批评的家庭,当子女发展出稳固的自尊后,虽然做不到“每天主动过去挨批评”,但有时也不介意让老人发几句高论过过瘾……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爱的模式。孝敬老人,除了和他们谈心,其实也有很多别的方法。我们不必拘泥于某一种方式——相反,寻找出一种让彼此都舒服的模式,这样的爱会更加恒久。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爱的表达。
子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