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快到了,市民对于祭品价格、清明出行指南之类的信息,关注度显著提升起来,这是每年都会出现的景象,也显示出传统民俗强大的生命力。
曾几何时,有人指葬礼和祭奠是繁文缛节,毫无意义,建议干脆一笔勾销算了,人死了,就烧掉,也不必再举行什么仪式——但是,这种建议始终没有被老百姓接受。可见民俗仪式不是毫无意义的,相反,正因为它们对于生者具有非常积极的心理意义,所以被一代代生者竭力维护至今。可以说,是人类自己,选择了把葬礼祭奠等一系列哀悼死者的仪式,发展成文明的一部分。
比如说,最饱受争议的烧香仪式,曾被指“迷信又污染”,但它有一层意义,就是让生者和死者在想像中“对话”,帮助生者倾吐未尽之言,梳理自己和死者的关系,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整合进自己的人生中,以改善未来的生活。
以前有个案例:一名男子,几十年都依靠妻子拿主意。这导致他自己的“决策”功能无法发展,他根本就不会做决定。有一天,妻子死了,这个男人突然崩溃了,人生该怎么走,选择什么方向,他和妻子的生意要不要做下去,他全然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他想像自己和妻子对话,详细回顾了几十年的关系,回想妻子是怎么决策的、他自己曾经做过什么小决策、他们在一起又是如何做决定的……慢慢,他开始能够把妻子的一些经验借鉴过来,用于自己的生活中,他的人生轨迹也从此翻开新的一页——这就是“梳理关系”的作用,而它的形式,是通过烧香和“跟死者对话”呈现出来的。
另一个饱受争议的仪式,是烧元宝金银。表面上,这是向死者“送礼”,所以被指无谓,“死人又收不到,有什么用?!”——但实际上,它还是有“用”,可以安慰生者。
因为,在生者与死者昔日的相处中,总难免留下遗憾,打过架绊过嘴,到死者离去时,生者回忆起来会特别难受。就算没有这些遗憾,一个人死了,有时生者心中都会产生内疚感,好像死者很惨,“我”却没法帮他,总觉得对不起他。这种强烈的内疚感,在意外死亡者的家属中尤其明显,我们常常听到他们自责:“早知看好他啦,都是我的错!”这种内疚,是对生者的折磨。
这时,让生者通过烧元宝金银的仪式,给予死者象征性的补偿,他们就有机会从补偿中体验到自我安慰:“我为死者尽心了,所以我也不用很内疚遗憾了。”这对于生者从死亡阴影中解脱,是很重要的。
以上这些意义非凡的仪式,由于蒙上神秘的色彩,有时又被坏人利用,因此曾经受过抵制。所以,对于传统民俗仪式,贵在“取其精华”。至于糟粕,就要靠自己醒目分辨啦。
子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