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报道,单身男子小罗,有房有车却没对象,年近30,让母亲很着急。于是这两年来,老人家一直为他频繁安排相亲,有时一周达三四个之多。可是,高频率的相亲并没有让小罗找到意中人,反而有一次,竟让他碰上了上次相过的女孩子,导致双方都大为尴尬。
许多人都抱怨相亲难以成功,但有时,成功率低也和他们的方法有关系。太频繁去约见不同的人,令亲密关系几乎没有开始的机会,又谈何“成功”呢?
当代人相亲,和几十年前又有不同。以前相亲看重条件,至于感觉嘛,只要不太差就可以将就了,有些人甚至可以不讲什么感情,也能够一起过日子。但当代,人们既看重条件,也看重感觉,总不甘心和一个不爱的人结婚——讲感觉,令到“何为一段完整的相亲”的标准产生了很大变化。
什么是一段完整的相亲?
以前的人重条件,那么,完整的相亲就以“大家是不是充分衡量过彼此的条件”为标准。而因为条件是很直观的东西,身高、家境、出身成分、工资收入……都现成摆在那里,只要来往几次,就基本可以搞清楚。所以,以前的相亲,周期的确可以很短。见一面,约几次,不行就下一个了。
但到了当代,人们看重感觉,希望结婚对象是让自己心动的人。这就意味着,人们要求在亲密关系中能够伸展自己的个性,并对伴侣产生正向移情。要达到这个要求,“完整的相亲”定义也随之改变,必须以考察“关系匹配度”作为标准——这就不是约会几次就能完成的了。
要多久?
这是我经常碰到的问题。答案是每一对都不一样。有些伴侣安全感大,敢于展现自己,可能一两个月就能谈出点滋味来,无论是苦是甜;但有些伴侣比较保护自己,一开始无法信任对方,总把自己包裹在假面具之下,须得浸泡很长一段时间,共同经历一些事,才能慢慢放松,脱掉面具。因此,很难去确定一个标准。
不过,有些感觉是可以参考的:比如,其他亲密关系,从陌生到熟悉,你一般要用多少时间?你和兄弟/闺蜜以及前度,从认识到好起来,花了多久?再比如,你和相亲对象已混得很熟了,这时,你对这个人的感觉是什么?
这些感觉,可以帮助人们衡量是不是已经给了彼此足够的机会去展现自己,并在展现之中,感受大家的匹配程度——当大家都有了足够的呈现,一次当代的相亲就完成了,就可以决定下一步是继续还是分开了。
这个过程就是要花时间去泡的。如果一周相亲三四次,感情,怎么可能泡得出来呢?
周公子
加载中,请稍候......